秋色横空
赋虞美人草
儿女情多,甚千秋万古,不易消磨。拔山力尽英雄困,垓下尚拥兵戈。含红泪,颦翠蛾,拌血污、游魂逐太阿。草也风流犹弄,舞态婆娑。当时夜闻楚歌,叹乌骓不逝,恨满山河。匆匆玉帐人东去,耿耿素志无他。黄陵庙,湘水波,记染竹、成斑泣舜娥。又岂止虞兮,无可奈何?
这是一首借咏虞美人草咏楚霸王项羽美人虞姬的词,它歌颂虞姬对项羽忠贞不二的深情。
关于项羽与虞姬的记载,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楚汉春秋》则载虞姬和歌云:“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按,此歌乃后世伪作。)白朴这首词,主要就是依据上述这些材料来写的。
词的上片开始三句是总述,议论儿女情多,在千秋万代都不容易磨灭掉的。这是词人的一贯认识也是这首词的引子,以此引起下文:能拔山的盖世英雄项羽的力尽了被汉军及诸侯军重重围困。当然,项羽这时也还拥有兵将。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项羽宠爱的美人虞姬怎么样了呢?“含红泪,颦翠蛾。”仅仅六个字就给我们描绘了在重兵包围下的虞姬。她眼含着红泪,紧锁着翠色的双眉。这是她的外表。她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痛哭流涕,甚至泪珠也没有滚出她的眼眶。她似乎在回忆过去,又似乎在思索怎样面对残酷的现实。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坚强。这六个字很普通,但是它把虞姬的外表、性格、品质都描绘出来了,这是词人成功之笔。虞姬最后毅然以宝剑自刎,以表达她对项羽的忠贞不二。她的玉体拌和着血污,她的魂灵飘飘,似乎还在追逐着宝剑。太阿,宝剑名。虞姬如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项羽和他残存的将士无疑十分悲伤、感动,但是词人没有一字提及,却以“草也风流犹弄,舞态婆娑”作结。这是烘云托月的方法,也是词人成功之笔。
下片开始三句,好象是写项羽,其实是倒叙,仍然是写虞姬。虞姬也夜闻楚歌,虞姬也叹惜名贵的乌骓马不驰骋了。她的恨太多了,可以塞满广大的山河。她恨些什么呢?她恨汉军逼人太甚,恨楚的运气不佳,更重要的是她恨她不能和项羽恩恩爱爱,百年厮守。逝,跑、驰骋。匆匆之间,玉帐空了,人东去了,可忠诚的素志依旧。词至此,忽然岔开转写传说中的舜的妃子对舜的忠贞之爱。关于舜及其妃子的传说颇多,记载不一。据梁代任昉《述异记》卷上云:“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协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然。”黄陵庙,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云:“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世谓之黄陵庙也。”结拍云:“又岂止虞兮,无可奈何。”就是说儿女多情,不止虞姬一人,古往今来还有不少,这是无可奈何之事。照应首句,总结全篇。
现代京剧传统剧目《霸王别姬》虽说是脱胎于旧本《楚汉争》,但应该说,早在元代,白朴这首《秋色横空》已经为《霸王别姬》勾勒出了一个粗线条的故事轮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