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从天上来
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 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 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东风,鬓变星星。 舞彻中原,尘飞沧海,风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 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 灯火青荧。
在中国诗歌史上,借教坊艺人的 酒杯,浇诗人胸中块垒的作品,似乎具 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诗中有白居 易的《琵琶行》,词中有晏殊的《山 亭柳·赠歌者》,韩元吉的《好事近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以及吴 激这首《春从天上来》。它们都把艺 人的身世、弹奏的技巧、乐曲的情韵巧 妙地糅合在一起,同时又把作者的爱 憎倾注在其中,构成一首浑然一体的 艺术精品,使人百读不厌,爱不释 手。
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论 词的起句有两种,一是单起之调,二 是对起之调。他说单起之调贵突兀笼 罩,所谓突兀,就是在读者毫无准备 的情况下,猝然袭来,搏击你的心 灵。所谓笼罩,就是这个起句的意脉 通贯全篇,尽管在章法上开阖变化, 但从头到结尾,都围绕这一主题。试 读“海角飘零”这个起句,不正有突 兀笼 的感觉么!
霜发姬人,来自北宋的梨园(教 坊),此刻却在金都会宁府(故址在 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的白城),远离故 国而漂泊异邦,故词人劈头一句便 说“海角飘零”,四字与调下小序衔 接紧密,自然吻合。下面一个“叹” 字领起四个整齐的句子。“汉苑秦 宫”,以汉代的上林苑、秦代的阿房 宫,借指北宋的汴京; “坠露飞 萤”,则状其荒凉颓败的景象,大意 如李白《凤凰台》诗所云“吴宫花草 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寥寥八 字,已寓兴亡之感。“金屋银屏”, 是描写姬人盛年的生活,那时节,她 色艺双绝,好似汉武帝时陈皇后那 样,曾被藏之金屋,围以银屏。可是 至今思之,那已是梦里烟云,天上宫 阙,可望而不可即了。这里虽写老姬 昔日,然又何尝不是惆怅自怜呢? “歌吹竞举青冥”,进一步点明这位 姬人的技艺超群。青冥,谓蔚蓝的天 空。杜牧《题禅智寺》诗云: “谁 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歌吹兼指 歌唱和奏乐。从全句来看,实际上是 用《列子·汤问》:“(秦青)抚节 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姬人 年老而力不衰,竟还能高唱入云,这 不能不引起词人的好奇。于是便逗起 “问当时”以下六句。遗谱当指北宋 梨园的旧谱。北宋音谱早已失传,即 使用音符记录出来,让老姬此刻说 出,也会索然无味。词人此处形象的 语言将这遗谱描画出来,却有如闻其 声的效果。“鼓瑟湘灵”,系用舜之 二妃的典实。屈原《远游》:“使湘 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唐人钱 起《省试湘灵鼓瑟》诗咏其声音之美 妙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 青。”宋人滕宗谅和秦观也都把它当 作仙音,谱入《临江仙》,前者说: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 后者说:“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 瑟泠泠。”但他们都说得虚无缥缈, 不可捉摸。吴激这里却以老姬作为对 象,把她当年的绝技比作湘妃的鼓 瑟,似乎在屏幕上,一个白发姬人忽 然化出一个妙龄歌女。这种类似今天 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真是用得太妙 了。随着象湘妃一样美丽形象的出 现,还伴之以美妙的乐曲,一会儿象 林间莺语,一会儿又象山中泉声,豪 吹哀弹,泠泠呖呖,渲染出一种浓厚 的音乐氛围。这些句子非常清新自 然,但是词人却是从白居易《琵琶 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 水下滩”化来,不过灭尽畦畛罢了。
过片三句把上片“问当时”直至 歇拍一段作了一个总括,同时也是把 老姬的前半生作了一个简略而富于形 象性的归结。想当年,她在北宋的梨 园,成天价清歌妙舞,不知不觉度了 多少个年头。着一“醉”字,不仅写 出姬人当年生活的无忧无虑,同时也 从侧面点出了北宋王朝的荒淫腐败。 南宋文及翁《贺新郎》云: “一勺西 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 醉。”就是这一“醉”字最恰切的注 脚。“鬓变星星”,谓头发渐渐花 白,语本晋人左思《白发赋》:“星 星白发,生于鬓垂。”在东风中头发 渐渐变白,则是以乐境写哀情,以乐 衬哀,则倍增其哀,这是本词的独到 之处。
“舞彻中原” 三句,与起句 “海角飘零”遥相映射,也是起句的 具体化。“舞彻”极言在北宋梨园时 的“走红”;“尘飞沧海”,语本葛 洪《神仙传》,谓沧海桑田,形容东海 扬尘的巨变。但是联系上下文看,毋 宁说是把这位姬人比作漂零到北国的 尘埃,更为恰切。以姬人在中原走红 之乐与北国漂零之苦作为尖锐的对 比,词人的爱憎之情,也就不难看 出。而“风雪万里龙庭”,则以高度 凝炼的词句,概括了北国苦寒的特 征。匈奴俗尚龙神,故称单于的王庭 为龙庭。班固《封燕然山铭》云: “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 即是此意。姬人冒着弥天风雪,跋涉 万里,来到北国,当然也如“尘飞沧 海”一般,其命运之悲惨,能不令人 同情?在这种同情中,不也可窥见词 人自己的影子吗?
“写胡笳”三句,正面描写今日 之老姬。胡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 器 汉末蔡文姬自匈奴归来,相传写 有《胡笳十八拍》。“人憔悴、不似 丹青”,用王昭君故事。昭君自秭归 家乡被选入掖廷,画师毛延寿在画像 上点一破绽,遂使她被冷落于深宫。 故杜甫有诗云: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 这里是说,尽管这位姬人身怀绝艺, 能够娴熟地演奏北方乐曲——胡笳, 然而年华已老,形容憔悴,再没有画 中人一般的风范了。言之不胜感怆!
如果说以上都是写老姬,那么最 后三句则是写词人自己。他的身世, 宛如六朝时留魏仕周的庾信,被羁仕 金,当不是他的初衷。如今遇到这位 白头歌女,内心自然引起共鸣,然而 他又不便明言。于是他在历叙老姬的 遭遇以后,特以景语抒发自己的感 慨。前人论词,认为以景结情最好。 在这个结尾中,词人不说自己如何痛 苦悲伤,象白居易《琵琶行》听了女 主人公诉说身世以后直接抒情道: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而是通过清冷的月色、微明的 孤灯,反映个人凄苦的心境。这就非 常含蓄蕴藉,使人深思,发人遐想, 令人沉浸在词的意境中而回味无穷。
吴激填词喜欢剪裁古人诗句,更 喜融典入词。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在 《中州乐府》中说:“彦高 ( 吴激 字)此词,句句用琵琶故实。”他以 为这是优点,而清代沈偶僧的《柳塘 诗话》却在引用这句话后接着批评此 词说:“即如沈伯时评梦窗词,用事 下语太晦处,人不易知,亦是一 病。”在我看来,这是本词的特点, 不足诟病。第一,词中所用故实,并 非句句与琵琶有关; 第二,有的故实 是明用,如“湘灵鼓瑟”,而多数是 暗用,如“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人憔悴、不似丹青”。不管怎样, 都能融化无迹,自然浑成,宛如己 出。甚至令人觉得,如果不用这些典 实,而用一般语言,则词中所包含的 信息量,就不会如此丰富; 而所提供 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也不会如此 广阔了。因此这是一首风格独特、意 境深远的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