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赋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费庄两山绝胜处也
空濛玉华晓,潇洒石淙秋。嵩高大有佳处,元在 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藤两岸,村落带 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
百年来, 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鸟亦相留。 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万 事已华发,吾道付沧洲。
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蒙古 军侵扰河东(今山西),忻州沦陷。 从此元好问离开家乡,开始了避乱流 亡生活。兴定二年(1218),作者移 家河南登封,在这里前后共住了九 年。这首词是作者寓居登封嵩山时期 所作。词序中所说的“德新王丈”, 是指诗人王革。革,一名著,字德 新,临潢人。曾任宜君主簿,与元好间为莫逆之交。当时也住在登封城东 四十余里处的一条小河——玉溪旁, 他们之间常有诗词唱和。
词的上片写景,描绘嵩山和玉溪 一带的幽美风光。“空濛玉华晓,潇 洒石淙秋。”开篇两句盛赞中岳的绝 胜佳境。嵩山,古称中岳,在登封县 北,主峰有三: 东为太室山,中为峻 极山,西为少室山。玉华,少室山三 十六峰之一,因山中出产玉膏,故 名。石淙,溪名,在登封东南三十 里,又称平乐涧,与玉溪均汇入颍 水,唐武则天曾与群臣会饮于此赋 诗。起处用两个五字对句,将嵩山秋 日拂晓的景色描绘得极富诗情画意, 引人入胜。“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 溪头。”接着两句,由赞嵩山过渡到 专咏玉溪。嵩高,为中岳嵩山的别 称。《白虎通》谓:“中央之岳独加 高字者何也? 中央居四方之中,可 高,故曰嵩高。”玉溪,源出石羊 关,关下有泉自地涌出,其色如玉, 势若累珠,曰飞玉泉,又名翻珠池, 小溪因以得名。泉东有钓台,台崖上 野柏纷披,有石室两所,风景十分优 美。面对这迷人的山光水色,作者不 禁满怀深情地赞叹道、嵩山的风景名 胜数不胜数,最美好的地方原来就在 玉溪之旁。这里既是赞美自然风光, 同时也包含着对玉溪主人王德新独具 慧眼,善于择地卜居表示由衷的钦 佩。“翠壁”三句,具体描绘“玉 溪”的“佳处”。看吧,那苍翠的石 壁和陡峭的红岩,耸立在两岸,掩映 于古老的乔木和秋日的藤萝之中,远 处还可看到疏疏落落的村庄以及草木 丛生的山丘。这三句笔调轻灵,色彩 鲜明,可以说是一幅水墨风景画。 “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结拍 两句总收上片,进一步抒写对玉溪的 神往之情: 今天天气这样好,风光又 如此迷人,真应该驾着小船,荡起双 桨,到溪上去浪游一番。
下片专就王德新在玉溪的生活而 言。换头三句,是说近百年来此地无 人问津,大概只有您老先生千里迢 迢,结庐玉溪,特地到此一游。“山 川”两句,意谓这美妙的奇山异水, 今日有幸遇到一位高人雅士,一定舍 不得再让您离去,山中的飞禽走兽也 在殷勤地将您挽留。词人运用拟人化 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乐在山水之 间的思想感情。“父老鸡豚乡社,儿 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这三句 从另一侧面描叙王德新卜居玉溪的生 活: 社日来临,备水酒,煮鸡豚,迎 神赛会,和乡亲们一起欢庆丰收的节 日; 闲暇之时,乘竹轿,携茶几,与 儿女们登山临水,论诗说文; 山中民 风笃厚,交往亲密,这样的生活也够 儒雅风流了。“万事已华发,吾道付 沧洲。”最后两句,用抒情语言结束 全篇。“华发”,花白头发,指老年 人。沧洲,水边,指隐士所居之处。 这两句说,如今年纪老大,万事成 空,我们的追求和理想难以实现,只 能退居山林,终老水滨,去做无名隐 士了。这既是对王德新而言,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的心志。然而当时蒙古大 军压境,形势十分危急,元好问出于 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并没有去作隐 士,他和王德新不久都相继离开嵩 山,入朝赴试就任去了。
本篇是元好问中年时期的一首抒 情写景之作。词中描绘嵩山和玉溪的 风光景物十分生动形象,给读者以大 自然的美感。词的语言简练,色彩鲜 明,画面引人入胜。在结构上,前阕 景起,后阕情结,过渡非常自然,在 艺术构思方面也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