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2019-07-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赋三门津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 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 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 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 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三门津即三门峡,素以天险著 称。据《陕州志》:“三门: 中神 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 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 此词上片,全是对三门津的铺张描 绘,大笔重彩,挟风带浪,反复着 色,以突出其险峻雄奇。“黄河九天 上,人鬼瞰重关”,起势奇横,只两 笔,“险”象已出。“九天上”,极 言峡上黄河来势之高。“人鬼瞰重 关”,俯瞰人、鬼重关。将“人鬼” 前置,更能收到惊心动魄的艺术效 果。瞰,下视也。关须“瞰” 才可 见,可知其处世之深。从视觉上看, 这两句一仰一俯,已是九天之上与万 丈之下,这就形成了极大的落差,也 就必然造成世所罕见的河流奇观。因 而“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已 是想象中必有的事。长风、怒卷、高 浪,各以一中心词前缀一个修饰词, 用以强化其程度。正是由于河高、峡 深、关重,才会有长风,有高浪,也 才会有“怒卷”的感觉。不仅使人如 见其形,而且使人如闻其声。“日光 寒”,将视觉转入触觉。日光,本应 是暖的,现在之所以不暖,反而 “寒”,一是由于风大浪高,既挡遮 了日光,也冲荡开了温流,故而气温 下降; 二是观者面对长风高浪,不寒 而 ,心中自然生寒;三是浪花飞 溅,日光下灿烂如银,使人联想到冰 雪,从而寒意袭上心头。苏东坡写长 江: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 堆雪”,感受是类似的。这也可以看 到苏词对元词的影响。前四句俯仰纵 横,通过写河、关、风、浪、寒,不 仅写出了三门津的险,而且也写出了 它何以险、险到怎样程度。作者至 此,并不罢手,大笔一摇,转而用了 两句比喻,“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 塘八月”,于“险”之外,再加上 “峻”和“壮”。吕梁山在今山西省 离石县东北,《列子·黄帝》篇: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 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钱塘即钱塘江。刘禹锡诗:“八月涛 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 却入海门去,卷起沙滩作雪堆”。吕 梁千仞与钱塘八月,俱为天下奇观。这 两句虽是比喻,同时也唤起读者通过 想象来补充、丰富和加强奇险印象, 感受。手法上可以说是侧面烘染。“直 下洗尘寰”,对三处奇观都适用。在这 一派奔腾怒吼的风浪中,任是什么景 物也会被冲荡得支离破碎,不成样子。 然而,就在横溢泛滥,山崩岸裂般的气 势下,却有一峰,坚立不动,气定神 闲。这“一峰”,正是那力拒狂澜的砥 柱山(现已被炸掉)。至此,由开篇 而来的脱缰野马之势,顿然收住,诗 人巨笔,仿佛有回天之力。而且一动 一静,相映成趣。作者的气概笔力, 令人叹绝。

下片仍由高处写起,目光却落在 鸟身上,鸟巢须仰视才可见,是写 高。杳难攀,则又是写险。啊,确实 太高太险了。这对于鸟来说,或许能 使它的巢更为安全,而对于人间来 说,这险又有什么用呢?“人间”而 下,转入人世的抒写。“秘神奸”, 是说三门津深不可测,如有神鬼秘藏 一般。燃犀,即点燃犀角以洞照鬼 妖。传说晋人温峤曾至牛渚矶,水深 不可测,闻说水下有怪,便燃犀照 临,果见水族奇形怪状。(见《晋书 ·温峤传》)佽(cì)飞,汉武官 名,掌弋射鸟兽。这五句是说:这样 的天险,对人类又有什么用?倒成了 神奸的秘藏之所。对于这些神奸,用 不着燃犀去照,更无须去射,因为即 使有象佽飞那样的射手用力射它,也 未必能力障狂澜;而能力障狂澜的, 还是屹立中流的砥柱啊! 结尾两句紧 承“不用”、“未必”两句而来。李 白自署海上骑鲸客; 挝鼓,击鼓以壮 声势; 银山,即前面所写的“高浪”、 “狂澜”。作者寄希望于中流砥柱, 因而纵笔抒写豪情: 不用去烛照、去 射击那秘藏水下的妖怪,还是“唤取 骑鲸客”,挝鼓三通,跨过银山,跨 过三门津天险吧!

这首词,上片写天险,而收束于 “依旧一峰闲”,下片寓人事,而归 结于“挝鼓过银山”。观其怀抱,不 惧惊涛骇浪,更鄙视神鬼妖怪,其气 概之豪迈,感情之激昂,信心之充 足,沛然洋溢于文字之外。况周颐 云: “遗山之词,亦浑雅,亦博大。 有骨干,有气象。以比坡公,得其厚 矣。而雄不逮焉者,豪而后能雄,遗 山所处不能豪,尤不忍豪。……设遗 山虽坎坷,犹得与坡公同,则其词之 所造,容或尚不止此。其《水调歌头 ·赋三门津》(黄河九天上)云云,何 尝不崎崛排奡。坡公之所不可及者, 尤能于此等处不露筋骨耳。《水调歌 头》当是遗山少作。晚岁鼎镬余生, 栖迟零落,兴会何能飚举?”(《蕙风 词话》卷三)这段话对理解遗山词作 很重要。如依此说,这首词当是遗山 二十岁前后所作,其时学业已成,正 欲“下太行,渡大河”,少年豪迈, 兴会激荡,所以有此豪放之作。从这 里也可以窥知遗山中年以后豪放之作 不多的一些原因。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