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 华近,一斗都浇磈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 家阮步兵。
元好问生当多难之秋,金亡后隐 居不仕;但年轻时他也很想有所作 为,“少年负虚名,问舍求田意未 平。” (《南乡子》)随着时间的流 逝,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各种各样的 磨难以后,他深感“一线微官误半 生”。宦海浮沉,未能拯济苍生,这是 他内心苦闷之所在。首两句是反诘 语。他觉得虚荣浮名都是身外之事, 真是轻如羽毛。即使封个万户侯,其 乐趣也未必能胜过躬耕田野。名利之 场犹如傀儡戏,演出了多少人间兴废 离合之事,转瞬散场,犹如梦幻。而世 人却仍慕名利,轻人情,这种炎凉的世 态,使他心情烦闷,而又深感无能为 力。“且看”句是用反问的口吻,指出在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喝上几杯,又怎么 能消除内心的苦恼呢?
“三杯”两句是饮酒时的感受。 “纷华”,亦作“芬华”,繁华荣耀之 意。这里是说几杯下肚,酒酣耳热, 狂歌浩荡,不由兴高采烈。“斗”为 古代酒器,“磈磊”即“块垒”。斗 酒浇愁,胸中不平之气逐渐平复。以 上写出他醉时的情态,也是对不饮更 何成的解释。如果不饮,那么他的思想 将不会得到欣悦而只会陷入更深的苦 闷,而饮酒只是解脱这种苦闷的无可 奈何的办法。
下片接着用反语发泄酒后的牢骚 不平。先以屈原为例。《史记·屈原贾 生列传》云:“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 泽畔,颜色憔悴。渔父见而问之曰,‘子 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 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 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说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作者却认为醒后可以再醉, 醉后还能又醒。“皆醉”和“独醒” 之间的界限也就不复存在,举世混浊 而我独清的说法也不能使人信服自己 确实不慕名利,“三闾些,伍子歌,利 名场几人参破?” (严思济《双调· 寿阳曲》)因此,灵均(屈原)虽说 是为了忧国而不顾个人安危,但受谗 放逐,又不被众人理解,苦痛绝望, 以至于自投汩罗江而死,真是太可怜 了(生,语助词)。《离骚》是屈原发 自心底的爱国之声,但去除不掉楚王 朝的腐败风气,改变不了楚国灭亡 的历史悲剧,这首长诗写得虽然极其 感人,但读得遍数再多也无济于事。 这也是愤极而发之语,并不是贬低屈 原。末句提到的阮步兵,即竹林七贤 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 步兵,以善饮酒有名。他的《咏怀 诗》八十五首,旨在讥刺揭露朝政, 却写得隐晦难懂。由于他不满曹氏政 权的腐败,又不愿为篡位的司马氏周 旋,只好玩世不恭酣饮终日,口不臧 否人物,借以避嫌避祸,可见他头脑 十分清醒,不过是借饮酒来保全自 己。“好个”两字,说明作者对阮籍 的这种态度是十分谅解的,同时也对 自己的朝吟暮醉作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