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2019-07-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 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元好问《遗山乐府》中有《清平 乐》词多首,其作时先后不一。此置 《罢镇平归西山草堂》一首之后,疑 亦作于罢镇平后不久。元好问于金哀 宗正大三年(1226)出任镇平(今属 河南)令,次年改内乡(今河南西 峡)令,不久遭母丧,遂丁忧去职。 故此词疑即作于他丁忧期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闺妇对丈夫 的思念。这是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常 写的主题。它用的是抒情女主人公第 一人称的口吻,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 诉她内心的情愫和感受。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一 开头便点明丈夫离家外出,妻子自难 免生无穷的思念。她处在一种牵肠挂 肚或“肠一日而九回”的境况里。 “瘦”字,直承上句,见出女主人公 的消瘦乃“离肠宛转”的必然结果。 正如李清照所说: “新来瘦,非关病 酒,不是悲秋。”由于消瘦,她已无 心打扮;因为涂红抹翠也掩饰不了消 瘦的容光,徒使人觉得她妆痕太浅 了。

“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 远?”这两句恰似横空飞来,巧妙地 洩示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秘密。它包含 着好几层意义: 一、燕来已是春天, 而丈夫不在,游春无侣,岂不更令人 “深锁春光一院愁”么? 二、燕双宿 双飞,情语呢喃,而人竟不如鸟,岂 不更增人怨愁么? 三、燕能捎信 (《开元天宝遗事》有燕子为思妇传 书的故事),而丈夫却一去无消息。 “消息知郎近远? ”即“知郎远近 消息? ”倒装是为了平仄和韵脚符合 词律规定。远、近消息且全无,岂不 更教人“离肠宛转”么?

下片融情入景,于换头处宕开一 笔:“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 寒。”细雨添愁,雨丝往往逗起愁 思。女主人公伫立楼头,挑起门帘或 窗帘,只见海棠经雨,落英缤纷。这 “乍暖还寒”天气,怎不叫女主人公凉 上心头呢?诗人几乎调动起读者的全 部感官,听声、观色和品味,并知寒 知暖,目的都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领 悟女主人公心灵的变幻。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 山。”杜宇即杜鹃鸟,啼值春末,声 似“不如归去”。唐无名氏《杂诗》 云: “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 边啼! ”丈夫有家不归,徒使美好的 春光飞逝,岂不堪伤! 女主人公举目 远眺,只见树头之外,无数青山而 已。李白《菩萨蛮》云: “何处是归 程?长亭更短亭! ”欧阳修《踏莎 行》云: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 在春山外! ”元好问此词末尾,正与 上引李白、欧阳修之名句异曲同工。

沈祖棻先生《读〈遗山乐府〉》 (载《文学遗产增刊》第11辑)指 出: 在元好问的词作中,“大量普遍 地采用了以男女之情喻家国之感的寄 托手法”。这种手法,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原属司空见惯,正如何景明所 说: “汉、魏作者,义关君臣朋友, 辞必托诸夫妇” (《何大复先生集· 卷十四》)。元好问写此词时,金王 朝更处于危亡之秋。他出于对国家兴 亡的无限关切,作此词以寄意于女真 统治者,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此说 来,“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其意境又酷似李白《忆秦娥 》结尾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了。

张炎评元好问词说: “有风流蕴 藉处不减周(邦彦)、秦(观) ” (《词源·杂论》)。这固然道出遗 山词的一个方面。但从另一方面说,遗 山词寄慨良深,意境阔大,又绝非一 般婉约派词人所可匹敌。吴梅先生《词 学通论》谓元好问是苏轼“后身”, “其高处酷似之”。我以为此说更为 中肯。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