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2019-07-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送春六曲(选三)

不是花开常��酒, 只愁花尽春将暮。把酒酬春无 好句。春且住,尊前听我歌金缕。

醉眼看花 如隔雾,明朝酒醒那堪觑。早是闲愁无着处。云 不去,黄昏更下廉纤雨。

一片花飞春已暮,那堪万点飘红雨。白发送春情 最苦。愁几许?满川烟草和风絮。

常记解鞍 沽酒处,而今绿暗旗亭路。怪底春归留不住。莺 作驭,朝来引过西园去。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俱尘土。楼外垂杨千 万缕。风荡絮,栏杆倚遍空无语。

毕竟春归 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惟有闲愁将不去。依 旧住,伴人直到黄昏后。

这里所选的,是段克己《送春六 曲》之二、之四、之五共三首词。 《送春六曲》是一组词,它随着春的 脚步,表现作者的恋春、惜春、留春 的种种感情。由于篇幅的关系只选了 其中的三首。但这三首词衔接甚紧,仍 然可以把它们作为组词来赏析。

第一首是写春意正浓时节,鲜花 盛开,万紫千红,但作者敏感的心 灵,却已在为春的离去而生愁。“不 是花开常��酒, 只愁花尽春将暮”, 花是春的象征,春来花开,春去花 尽,春光,从这花上去领略;留春, 就得留住这花。三首词中,作者处处 因花惜时,感春生情。金缕是曲调 名,又名金缕衣,唐代韦縠《才调 集》卷二阙名《杂词》诗云: “劝君 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后 来,宋代叶梦得《贺新郎》词因有唱 “金缕歌”之句,故词调《贺新郎》 也名“金缕曲”。对春光,唱金缕, 表现的是对时光的珍惜与留恋。“春 且住”一句,用轻轻的呼唤,把这恋 春之情表露出来了。“醉眼看花如隔 雾,明朝酒醒那堪觑”,下片的开头 两句,上句说今日,下句说明朝。今 日是醉眼惺忪,看花隔雾,未免辜负 了这春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云: “老年花似雾中看”,段词本此。 而明朝酒醒之时,这花或已凋谢,春 光已然离去。作者爱春之情甚深,却 既未能尽托于今日之花,又无可诉诸 明朝之花,何处能寓托作者的这份 “闲愁”?偏偏此时,乌云停驻不 去,待到黄昏时分,又下起了廉纤细 雨,这明朝的“不堪觑”,自不待言 了。廉纤,细微之意,状写春雨绵 绵。全词写作者虽在花开之时,春浓 之际,却时时感到花落春去的临近, 在自然平淡的描写中,流露出深深的 恋春惜春之意。

第二首写春残。“一片花飞春已 暮,那堪万点飘红雨”,对大自然十 分敏感的人常常最先能感到春的到 来,那是在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之时, 他感到了东风暗度,大地回春。同 时,他也能从一片花叶的飞落,最先 看到春天离去的脚步。而当万朵桃花 凋谢宛如红雨飘洒之时,则伤春之情 更难遣释。此词开头以“一片” 与 “万点”对举,以见作者系心于春, 唯恐春去。“那堪”一句,情深词 苦,使我们联想到宋代秦观《千秋 岁》中的名句: “春去也,飞红万点 愁如海。”上片结句“愁几许?满川 烟草和风絮”,化用宋代贺方回《青 玉案》词“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式 是一问一答,手法是以景传情,十分 含蓄,使人从这满川蒙着轻烟般的青 草和风中飘舞的柳絮,去感受春去夏 至的季节变换,去体会作者心中的万 般愁绪。下片“常记解鞍沽酒处,而今 绿暗旗亭路”,也是写春深时晚。旗亭, 即酒楼,绿暗即绿浓,表明花将尽,夏 将至。此时作者偶一抬头,看到莺鸟飞 过,哦,“怪底春归留不住”,原来 是这“莺作驭,朝来引过西园去”。 作者以其丰富的想象,责怨春莺,把 自己对春归的怨望惋惜之情写活了。

第三首写春尽。“诗句一春浑漫 与”,与第一首“把酒酬春无好句” 意思相通。漫与,谓率意作诗,不求 工巧。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 述》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 鸟莫深愁”。接下“纷纷红紫俱尘 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荡 絮”,俱写春天已去,万紫千红零落 成泥,唯有垂杨茂密,花絮飘荡。这 与前一首的“万点飘红雨”相比,春 更少了,作者的感情也更为落寞。 “栏杆倚遍空无语”,无限惜春之情 尽在不言之中。下片写春归何处,难 以寻觅,这寻春是恋春惜春的更深一 层的表现。接下再写唯有因春而生的 闲愁推排不去,自朝至暮一直陪伴着 作者。全词情思萧瑟,哀感动人。

段克己这三首词,着重抒写因春 而生的闲愁。这闲愁,不仅是因着春 光易逝,而自己老之将至。从深一层 讲,也还因着他生当金元易代之际, 故国身世之感,难以忘怀。他是“繁 华梦断,醉几度春风双鬓斑”,故触 景生情,不能自已。春,是自然界的 良辰美景,或许,也是作者心目中 “昔年京华”的象征。故作者这般恋 她、留她、寻她。

段克己这三首词按照春浓、春 残、春尽的季节变换,渐次展开自己 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春之情。词与词之 间既有联系,又各具重点。艺术描写 并不雷同,而总体风格则又皆清婉自 然,保持着一致。以一组作品有组织 地咏写一个题材,又称联章体。这在 诗中早已存在,而在唐宋文人词中尚 不多见。段克己生当金元之际,已能 较纯熟地运用这一形式,值得一提。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