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2019-07-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九日寄彦衡济之,兼简仲坚景纯二弟

点检笙歌上小楼,西风帘幕卷清秋。绿醅轻泛红 萸好,黄菊羞簪白发稠。

今古恨,去悠悠, 无情汾水自西流。澹烟衰草斜阳外,并作登临一 段愁

段克己由金入元,隐遁不仕,颇 怀故国沦亡、身世不偶之感。这首九 日登高所作的《鹧鸪天》词,其中就 隐寓着这样的感慨。

词分上下两片,俱写九日登高所 见所感,但在写法上有远近虚实之别。 上片起句“点检笙歌上小楼”,是交 代重阳佳节这天准备了吹弹歌舞,登 上小楼。点检,收拾打点之意。“西风帘 幕卷清秋”一句,是写既登小楼之后, 卷起了帘幕,以便于目览。“清秋” “西风”,点明季节特点。下面“绿 醅”“黄菊”两句,再进而写饮酒赏 菊。绿醅即酒,红萸指茱萸,古时有 重九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灾去邪 之说。这两句词前句写得较轻松快 意,后句则微露出衰飒沉重之感。遍 地黄花,一片秋色,这是能够使人神 爽气清、意兴豪宕的季节。唐代刘禹 锡《秋词》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横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而段克己此时不 仅已是繁霜满头,且深怀易代之苦不 能自已,“羞簪”一词,笔意有取于 苏轼《答陈述古》 “城西亦有红千 叶,人老簪花却自羞”及张耒《风流 子》 “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 黄菊,花也应羞”之句。此处点明自 己年岁老大,羞簪黄花,而将关于现 实的深层感慨隐于言外,留待下片再 作诉说。

下片,作者的视野变得辽远开 阔,感慨亦自深沉。“今古恨,去悠 悠,无情汾水自西流”,表面上是说 历史象汾水一般,滚滚而去,其间的 兴亡盛衰,都是无可挽回了。而我们 联系作者留恋金代、入元不仕,痛感 “繁华梦断”的一贯思想感情,可以 说,这“今古恨”并非泛泛的历史感 慨,而是作者的易代之恨、遗民之 苦。这里,水的无情,历史的无情, 更反衬出作者的有情。最后,作者更 向远望,目极天涯,景色凄迷,“澹 烟衰草斜阳外,并作登临一段愁”, 这里,日已西斜,烟澹,草衰,且又 那般遥远,是在斜阳之外,没有其他 的任何秋景有如此衰飒,它深深地牵 动了作者的悲感愁绪。宋代范仲淹曾 经写过这样的词句: “山映斜阳天接 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苏 幕遮》),辛弃疾曾写过这样的词句: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 处” (《摸鱼儿》)。前者,是写一己 的“去国之情” (张惠言《词选》评 语),后者,是写民族的沦亡之感。而 此处段词的结句,是身世之感与家国 之恨两者兼而有之的。但在当时的社 会环境中,“无人会,登临意”,作者 把这一切托山水草木以发之,意在笔 先,神余言外,仔细体味,自觉哀怨 无端。

词上下片由近而远,由实而虚, 感情渐转渐深。作者在上下片中按时 间发展的顺序,从登楼、卷帘、饮 酒、赏菊写到远望汾水,极目天外,依 次写来,井然有序。上片重在叙述, 实写多;下片转过来偏于抒情,由实 返虚,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故虽 短章小词,亦足使人掩卷而叹,言外 之意良多。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