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走遍人间无一事,十年归梦悠悠。行藏休更倚危 楼。乱山明月晓,沧海冷云秋。
诗酒功名殊 不恶,个中未减风流。西风吹散两眉愁。一声长 啸罢,烟雨暗汀洲。
在段成己的《菊轩乐府》中,题 为“暮秋感兴”的《临江仙》词作有 好几首,这是其中之一。作者写这首 词时年四十六,已避乱隐居山林十 载,其同期《临江仙》词作中有“四 十六年弹指过”和“十载龙门山下 路”等句可以证明。
长期以来,由于战祸绵连,中原 地区备受战乱之害,生灵涂炭,满目 疮痍。作为金末进士出身的段成己在 金亡之后,既不甘元蒙统治,又“生 怕红尘,一点污儒冠”(《江城子·季 春五日……》),便决意入山隐居,以 避世乱。多年的幽居生涯,虽然闲适 安逸,与世无争,而且也不乏渔耕 劳作和饮酒、赏花、赋诗、登临等雅 事,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极为沉闷和忧 愤,“一月几逢开口笑,十年滴尽伤 时泪”(《满江红·张丈信夫……》), 便是这种心情的流露。面对冷落凄凉 的深秋景色,作者抚今思昔,感时伤 事,于是作了这首《临江仙》,以倾 诉心中的愁苦。
苍茫悲凉,忧愤哀怨,是这首抒 情词的主要感情。上片前两句先从两 个不同的角度,抒发个人的愁苦。 “走遍人间无一事”,是说历尽人间 沧桑却一事无成。辛弃疾《鹧鸪天· 博山寺作》有“人间走遍却归耕”之 句,或此词之所本。作者通过人生道 路的回顾和概括,诉说了个人的慨叹。 表面上讲“无一事”,似乎显得超 脱、悠闲、轻松,实际上理想与现实 的矛盾正剧烈地冲击着作者的心扉。 “十年归梦悠悠”,进一步回顾近十 年的客居生涯,承上“无一事”而来, 走遍人间之后既然无事可做,那就回 家隐居,安度晚年吧。然而战乱频 仍,有家归不得,只能遁迹异乡,聊 以全生。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不时时 怀念故乡,魂牵梦萦呢? “归梦”而 着以“悠悠”二字,说明还乡的愿望只 是一种杳远而难以实现的梦想,作者 内心的苦痛由此可以想见。作者曾极 为感慨地写道: “人已老,身犹客。 家在迩,归犹隔”(《满江红·偶睹春 事……》),愤慨地诉说了有家难归的 痛苦,和此词可谓同一机杼。“行藏 休更倚危楼”一句,用杜甫“勋业频 看镜,行藏独倚楼”诗意而更进一 层。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 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因以指出 (出仕)处(隐居)。这句的意思是 说,不要再登上高楼了,因为这会使 我想到仕途的蹭蹬,归梦的悠悠,更 加心酸肠断。从承上的意义来说, “行”照应第一句的“走遍人间”, “藏”照应第二句“归梦”;而从启 下的意义来说,则上片末二句又是由 “倚危楼”而来。登上高楼,不仅会产 生上述的感慨,而且极目望去,唯见 清晨的乱山明月,秋日的沧海冷云, 异乡的景色是这样的萧条冷落,凄怆 寂寥,不更加使人难以为怀吗!
上片极写行与藏都很不如意,大 有“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杜 甫《奉先咏怀》)之势; 而到了下 片,情绪却陡然开朗,使全词有了一 个巨大的转折。过片两句,针对上片 首二句,意谓既然行藏都不如意,那 就在诗酒之中求得功名,亦即是从吟 诗、饮酒的生涯中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吧,因为在诗酒之中也同样具有一种 风韵和情趣。经过这番自我慰藉,自 我排解,作者终于唱出了 “西风吹散 两眉愁”这情绪舒展的词句,它既是 勾连上下文的一句,也是词中唯一点 出“愁”字的一句。上片未着一 “愁”字,却句句隐含着愁苦;此处 出现了 “愁”,却立刻被西风吹得无 影无踪了。这种写作技巧,的确值得 玩味。结尾两句,作者笔锋又是一 转。“一声长啸”紧承上句,是愁思 消释、情绪开朗的具体表现。然而这 种情绪是短暂的,无法持久的,一声 长啸刚“罢”,“烟雨暗汀洲”的悲 凉景象又出现在眼前,使词人的愁思 再一次黯黯而生,不可断绝,说明自 我安慰毕竟解决不了问题,各种愁苦 和忧愤最终还是无法排遣。李清照 《一剪梅》云: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似之, 不过更加深沉,更加含蓄罢了。
全词明白如话,直抒胸臆,使用 事典都仿佛己出,并不使人费解。在 谋篇布局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一 波三折,曲折回荡,更有助于表达作 者的复杂情感。这些都显示了作者的 艺术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