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题七真洞
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 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 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 酒边。
耶律楚材本辽国后代,又由金入 元,身经家国丧乱,历仕两朝,心灵 深处的隐痛是不言而喻的。此词就是 抒发他目睹山野之间倾颓的道观而引 起的家国兴亡、人事变幻之感。词题 为《题七真洞》,道家称茅盈、许旌 等七人为“七真”。陆龟蒙《和袭美 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中 有句云: “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 拜七真堂。” 自注: “三茅、二许、一 杨、一郭,是为七真。”又仙人好居洞 壑,故道家称仙人为“洞仙”,称仙人 所居为“洞天”。浙江余杭著名道观 洞霞宫即称“大涤洞地”。所以, “七真洞”为道观名。
词完全按照触物兴情的感情流动 过程写来。开头先写所见。作者来到山 野之间,以他身经家国丧乱的特有的 敏感心态,在一片春光中,首先注意到 的是“花界倾颓事已迁”。“花界” 等于说“香界”,属佛家语,指佛 寺。从词题看,此指道观。意谓道观 倾颓,它昔日的盛况已经变迁得面貌 全非。这里,说道观而用佛家语代指, 当不仅就道观而言道观,其意应在表 明,无论是佛家所自夸的天堂和香花 世界,还是道家所谓的洞天福地,原 来也都不会长久。这就使道观倾颓这 一个别景象,带上了普遍性的内蕴。 “事已迁”就正寓有世事无常的哲 理。作者心底的隐情由此触发,于是 “浩歌遥望意茫然”。“浩歌”是心有 积郁而发出的大声歌唱。作者遥望倾 颓的道观而“浩歌”,正表明他内心 有着无限的积郁,而这种内心积郁又 与道观倾颓所含蕴的事理有所契合, 所以一触即发。“意茫然”不仅正面 说明了这种内心积郁的无边深广,而 且用“茫然”来形容,又带上了悲凉 意味。这种内心积郁的内容是什么? 于是自然引出后两句直抒所感: “江 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王气”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 气。据说,楚威王曾见金陵有王气, 秦并天下之后,望气者(观天象以预 卜吉凶之人)亦言江东有天子气(见 《太平御览》卷170引《金陵图》)。 “劫”也是佛家语,指天地一生一灭, “千劫”是说时间长久。这是由道观 的兴废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引发出身 经家国丧乱的人生体验和积郁,意谓 江山之上空有长久的帝王之气,任何 一个朝代都没能永远存在,留下来的 只有眼前这一年一度的桃李春风。这 里的“空” “又”二字极为灵动。在 此二字的联系之下,句中一系列阔大 优美的空间景物和悠远的时间意念, 都化为直抒感慨的意象。“空”字隐 含了历代的兴亡。“又”字则点出了 风物依旧。两个字前后照映,一种江 山千古,世事变幻的家国兴亡之感尽 在其中了。
词的下片仍先述所见,但视线已 由道观转移到山野。“横翠嶂,架寒 烟”是远山的景象。一个“横”字让 人想象到山势的突兀挺拔,一个“架” 字又传神地描绘出烟云腾空缭绕于山 腰之状。“野花平碧怨啼鹃”是平野 的景象。在通向远山的平展的原野 上,碧草萋萋,野花片片,杜鹃声声。 至此,视线中苍翠的山峰,蓬勃的碧 草,烂漫的鲜花,与原来视线中倾颓 荒凉的道观恰成鲜明对照。山野春 光,年年如是,而道观,曾几何时, 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这种江山与人 事、盛与衰的比照,对于一个有着家 国丧乱体验的人,怎能不引起更深广 的感慨呢?寒烟缭绕,杜鹃哀鸣,已 使这幅山野景象渗透出作者感受的悲 凉色彩,最后二句更直抒所感: “不 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意谓人生如梦,不知何时便是大限, 此景此情触发起无限思绪,和着醉意 一起涌上心头。这已经由上片的历代 兴亡之感延伸为人生如梦之叹,由对 世事的反省上升为对人生的思索了 。 饮酒本可以遣愁,但在作者,酒兴却化 作了 “沉思”,更渗透出一个饱经家 国丧乱之人的内心隐痛。
全词两所见,两所感,呈螺旋上 升结构,所见引发和物化了所感,所 感又规定和情化了所见,意象阔大, 寄慨遥深。况周颐《蕙风词话》曾说 此词歇拍“高浑之至,淡而近于穆 矣,庶几合苏之清、辛之健而一之。” 全词确有苏、辛遗风,但较多衰飒之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