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陂塘
和元遗山《雁丘》
雁双双,正分汾水,回头生死殊路。天长地久相 思债,何似眼前俱去? 摧劲羽。倘万一幽冥,却 有重逢处。诗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 并付一丘土。
仍为汝,小草幽兰丽句,声声 字字酸楚。拍江秋影今何在? 宰木欲迷堤树。霜 魂苦,算犹胜、王嫱青冢贞娘墓。凭谁说与?叹 鸟道长空,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
此词为作者和元好问《雁丘》之 作,杨果亦有和作,皆借大雁以写爱 情的忠贞。从词中的“宰木欲迷堤 树”句看来,此词当作于遗山埋雁赋 词之后若干年,或即为金亡北渡后 作。
起首两句,是发生在汾水之旁的 一双大雁的悲剧故事的开端: 一只大 雁被捕杀,另一只脱网飞出;它回头 顾视,生死异途,悲伤之情,不能自 已。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这只孤 雁并不离去,而是殉情而死。于此, 作者拟人写心,巧妙地表现了孤雁的 殉情过程。它在殉情前似乎曾想过: 与其生死离别,何如同死同归。“天 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倘若死后能 重逢于幽冥黄泉,岂不胜似生前相 思、绵绵长恨! 于是,它便下了决心 自摧劲羽,自投于地而死。这既是作 者在替孤雁设想,也是对它的心理活 动的揣摩和刻划。悲剧故事到此便告 结束。“诗翁感遇”四句,写元好问 埋雁赋词的深心。他埋雁于汾水之 上,赋词以抒写对生活的感受。且莫 看轻了诗翁这一举动。黛玉葬花,遗 山埋雁,皆有深意存焉。“诗翁感 遇,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 丘土。”元好问惜雁而怜人,把对大 江南北所有在风月里鸣叫的大雁的同 情,都寄托在这埋雁赋词之中,当然 也就是对普天下痴儿女忠贞爱情的歌 赞和哭奠了。所以,况周颐《蕙风词 话》说: “李仁卿和遗山《赋雁丘》 过拍云: ‘诗翁感遇,把江北江南, 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托旨甚 大。遗山元唱,殆未曾有。” “风 嘹月唳”,是专指大雁在风月里 鸣叫的。宋无名氏《御街行》词云: “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 悲 。”谢宗可《雁宾》诗云: “水宿 云飞同是客,风嘹月唳自相亲。”在 此词中,它同“江北江南”相配合, 起到了扩大境界、渲染气氛的作用; 同时,也显现出作者立足之高和胸襟 之广。
词的下片,可分四个层次。“仍 为汝”三句为第一层,赞美元好问 《雁丘》词,如小草幽兰,美丽动人; 声声字字,读来令人酸楚。这虽是唱 和之作应有的客套话,但确为遗山词 的评。“拍江秋影今何在”二句为第 二层,是说那一双大雁早已物故,其 墓上树木也已绿荫如盖,似与堤树连 成一片了。“拍江秋影”,用杜牧《九 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诗 意,而有所创新。杜牧用一“涵”字, 形容江水仿佛把鸿雁南飞和齐山倒影 等一派秋光,都包容在自己的怀抱 里,给人以安恬旷远的美的感受。而 此词用一“拍”字,在我们面前便呈 现出一双相亲相近的大雁,在秋江之 上鼓翅前行的画面,给人以可敬可怜 的感觉,同孤雁殉情的悲剧故事的基 调相一致。又用“今何在”进行反问, 似在仰天长叹,就更增强了痛悼之 情。“宰木”指墓上所种的树木。 “迷”是迷乱、迷蒙之意。这不仅描 写了墓木高大,欲连接堤树,且有木 茂心迷,怅然若失之意,仍带有作者 的感情色彩。这一层,渲染出一种感 伤的气氛,使词意出现顿挫。然后, “霜魂苦”二句一扬,为第三层次, 赞美了一抔雁丘的高洁可贵。词意谓 雁丘孤寂的魂魄是凄苦的,但它们品 格高洁,千古流芳,比古代美人昭君、 贞娘之墓岂不是更有见胜之处。王嫱, 字昭君,秭归(今湖北宜昌)人。年 十七,汉元帝选入后宫。后匈奴呼 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请远嫁 匈奴。入匈奴后为阏氏,对胡汉的和 好关系,曾起了一定的作用。青冢, 即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南郊。贞 娘,唐代吴地妓女,时人比之六朝南 齐名妓苏小小,死后葬于吴宫之侧。 今苏州虎丘山有贞娘墓。为赞美雁 丘,作者于此用了以物拟人手法,并 加以比较和强调。最后四句为第四 层,结凭吊之意,无限感慨。作者说, 这千古悲剧,又凭仗谁来评说呢?这 一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悲慨之 情。然后,作者又驰骋想象于广阔的 时空之中,忽而面对鸟道长空,忽而 又面对龙艘古渡,忽而又面对马耳高 山,俯仰古今,一股郁塞难伸之气化 作泪雨,洒向长空。“临风泪,抛成 暮雨,犹向楚山头” ( 宋·王娇红 《满庭芳》),正是此景此情。“鸟 道”,极其险峻难行的山路。古诗中 与“鸟道”相连的往往是艰险和悲凉。 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鸟道一 千里,猿声十二时。”李白《蜀道 难》: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 峨嵋巅”。都是这样。“龙艘” 即龙 舟,隋炀帝下江都乘龙舟,由于他政 苛赋重,荒淫无度,终至亡国。“古 渡”,年代久远的渡口,它也往往同 荒凉和沉思连在一起,带有某种哲理 意味。如王维《归嵩山作》: “荒城 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戴叔伦《京 口怀古》: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 秋。”马耳山在山东诸城县西南六十 里。苏轼知密州(今诸城)时写的 《雪后书北台壁》云: “试扫北台看 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此词把雁 丘悲剧同艰险的鸟道、荒凉的古渡、 亡国的帝王、失意的词人联系在一 起,就是为了特别强调其意义,强化 其悲剧性。所以,夏承焘、张璋编选 的《金元明清词选》评价道: “末三 句连用 ‘鸟道’、‘龙艘’ 、‘马 耳’ 字面,把它放到空间和时间的广 阔领域中,放到兴亡动荡的历史背景 中,加以比较,便显得特别感人。”
唱和之作,由于受种种束缚,因 而较一般作品难度较大。而李治却能 挥洒自如,咏出新意。不仅“诗翁感 遇”等句,“遗山元唱,殆未曾有”; 而且末尾三句,感情激越,悲怆难名, 包容甚大,感慨甚深,裂竹之音,实 为罕见。全词寓意深刻,工于用事, 拟人写物,绘事写心,独具匠心,令 人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