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金陵凤凰台眺望
独上遗台,目断清秋,凤兮不还。怅吴宫幽径, 埋深花草,晋时高冢,销尽衣冠。横吹声沉,骑 鲸人去,月满空江雁影寒。登临处,且摩挲石 刻,徙倚阑干。
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鹭洲横 二水间。问谁能心比,秋来水净,渐教身似,岭 上云闲。扰扰人生,纷纷世事,就里何尝不强 颜。重回首,怕浮云蔽日,不见长安。
这是一首登临凭吊之作,以一种 苍凉、清旷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六朝 古都由繁华转为萧条的苍桑图景,同 时寓情于景,寄托了词人的人生感慨 和哲理观念,给人以深长的感染和启 迪。
开篇点明登临的时令——古都的 一个清冷、肃杀的秋天。在古代诗词 中,秋往往和“悲”连在一起,所谓 “悲哉,秋之为气也! ” (宋玉《九 辩》) ; 再加一个“独”字,就渲染 了一种伤感的艺术氛围,为全词定下 基调。“凤兮不还” ,是用李白的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 流” (《登金陵凤凰台》) 的诗意。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 宋永嘉年间,有凤凰游集山上,乃筑 台,山和台皆由此得名。古代视凤凰 为祥瑞,有凤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而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 返了。接下去四句,也是化用李白的 诗: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 古丘”,进一步深化“凤兮不还”的 意蕴。历史无情,风云变幻,当年豪 华的吴国宫殿府邸已一片荒芜,杂草 丛生; 晋代风流显赫的达官贵人,也 进入坟墓,湮没无闻。白朴在李白诗 句中添加 “恨”、“销尽”诸字,更 强化了吊古伤今的感情色彩。不过, 词人没有一味沉缅思古之中,他又回 到现实,把目光投向迷离朦胧、寒意 凛冽、缓缓流淌的江水。“骑鲸人 去”语出杨雄《羽猎赋》: “乘巨 鳞,骑鲸鱼”,一般用以比拟文人的 隐遁或游仙,李白自署曰“海上骑 鲸客”,此处即指李白,也可以包括王 安石。“且摩挲石刻,徙倚阑干”二 句,貌似客观的白描写景,其实这景语 蕴含无限情语,吊古、伤今、感时、 忧世的多种情愫,均在不言之中!
与上阕的沉重凝滞不同,诗的下 阕写得旷达潇洒。“青天”二句是化 用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 分白鹭洲”,描绘登临之景的清丽气 象,节奏和谐,天然成韵。“三山” 指金陵西南三座山峰巍然耸立,直插 云霄。“二水”指白鹭洲把秦淮河横 分两股,别成景致。“问谁能心比” 以下六句,巧妙熨贴地用了序中所述 的王安石的石刻诗,借以抒写自己对 纷繁变幻的人生世事的看法。白朴有 国亡家破之痛、怀才不遇之悲,但面 对纷纷扰扰的社会现实,却无可奈 何,于是设想一种身在尘世而精神超 脱的处世态度,心似水静,身如闲 云,浮沉不系于心,荣辱不萦于怀, 岂能为身外之物所羁绊?结尾又回到 李白的诗意: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 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蔽日”比喻 奸邪蒙蔽君主贤良,语出陆贾《新语 ·慎微篇》:“邪君之蔽贤,犹如浮 云之障明也。” “长安”则是指代帝 都和朝廷。这里,似乎是说耿介旷达 如李白,也未完全淡忘现实和政治, 心头仍有报国无门的隐痛。其实,白 朴自己的心境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一个重要 特点,是将前人的诗句巧妙点化为词, 亦即序中所说: “因演太白、荆公诗 意。”全词虽说大多脱胎于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和王安石的石刻 诗,但信手拈来,自然圆脱,浑如己 出,不仅没有生涩、拼凑、斧凿之 感,而且为我所用,赋予了新的艺术 生命。当然,这种手法并非始于白 朴,而是承袭宋词的,如周邦彦“多用 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 辛弃疾“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 见笔力之峭。” (吴衡照《莲子居词 话》)那么,我们把这些赞语移用给 白朴也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