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题 阙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 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 恋杀青山人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这首《清平乐》在白朴的词作中 可谓“闲适词”,写得平易、朴素, 没有费解的冷字僻典,也没有刻意雕 琢的“警句”。词人只是坦露自己对 人生世事的感受和看法,淡淡诉说着 自己的苦闷、憧憬和追求。
词的开头感叹岁月无情,暮年将 至,如同白话,似无深意可言。殊不 知“朱颜”和“白发”的鲜明对照, 再加上意味深长的设问,却涉及了一 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生命短暂、人生 易老。早如孔子曾深沉地感慨,“子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而脍炙人口的《古诗十 九首》,则几乎以“生年不满百,常 怀千岁忧”作为抒情的主旋律。明乎 此,词人为岁月流逝、青春消失、白 发添加而发出声声喟叹,不正是这种 生命意识的觉醒?尽管这是一种消沉 的、伤感的情绪,却又是人类正常的、 难以避免的情绪。接下去两句,是对 这种情绪的进一步渲染和强化。“桃 李春风”比喻青春年华,“桑榆残 照”本指太阳将落时的晚景,见《后 汉书·冯异传》: “失之东隅,收之 桑榆。”这里比喻人的暮年。一个 “残”字包含了无限的哀伤、凄凉,词 人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尽头。
既然青春年华、美好岁月已经 “浑过”,“桑榆残照”的现状也无 法避免、无法改变,那么,人生又如 何从这种伤感、愁苦中解脱呢?词 的下片所表达的正是词人的憧憬和追 求。白朴显然不主张“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 即及时行乐,把一切苦恼都淹没于物 欲享受;他所追求的是“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 居》) ,即回归自然,在山水风物中 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安宁。江南山明水 秀,风景宜人,李白有诗云: “众鸟 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惟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自己不也可以象闲云野鹤一样,逍遥 自在吗?写到这里,词人却陡转笔锋, 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疑问: 我爱青 山,青山能否留我?言外之意是在这 动荡不安的乱世,要想潜心归隐,获 得解脱,恐怕难以做到。结尾表达了 一种想归隐又恐不可得的忧愁,一反 李白的诗意,不但使诗情曲折生波, 更平添了一层悲凉、郁闷。
综上所述,这首词抒发了一种生 命短暂、人生易老的苦闷情绪,以及 对解脱苦闷之路的寻求。它虽然带着 消极、伤感的色调,却又决非毫无价 值的呻吟。它的深刻的美学意义,一 方面在于表达了人类在生命问题上的 普遍的、共同的心境和情绪; 另一方 面又可以折射时代的风云。白朴生逢 元兴金灭的易代之际,少年时又遭国 亡家破的离乱艰辛。他一腔痛楚,誓 不仕元,思念故国,却又找不到人生 的出路和希望。政治的失意和生活的 困顿对于一个封建文人来说,势必引 起心理情感上的孤独、寂寞、迷惘、 苦闷,并采取“放浪形骸,期于适 意”的生活态度。而透过这一切,我 们不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悲剧,一 代知识分子真切、痛苦的心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