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年时寒食,直到清明日。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 家徒四壁。
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 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卢疏斋能写长调,更擅于令词 令曲。这首《清平乐》就写得清新妩 媚,蕴藉凄婉。上片写往年清明节前 后,虽贫苦却自适,原因全在居家千 日好,无飘泊思乡之苦,道出了作者 乐于安贫自守,追求淡泊宁静的志趣 和情操,不慕虚名的格调卓然可见。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 节。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 介子推藏于深山不出,晋文公命放火 烧山以催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抱木 焚死,文公大恸,遂定于是日禁火寒 食。这里是说,每年寒食节到清明前 后,自己尽管清贫,也要和家人亲友 团聚一番,哪怕是粗疏淡食,总归心 情是舒畅的。疏斋词笔调别致,构思精 巧,以寒食、清明而对清贫、淡泊,从 文面到意趣都颇见意匠。暗用介子推 之典,亦含深义,即出山和家居之间 的矛盾。看似率意写来,实则惨淡布 置,耐人深味。过句仍写寒食,明顺 而暗转,“年时”与 “今年”相对, 是一个不小的跳跃,很象传为朱淑 真(实为欧阳修)所作《生查子》中 “去年元夜时”、“今年元夜时”之 起句和换头的作法。“今年寒食无 家”一句领起一片凄凉。无家,便是 客寓了,为什么客寓?何故飘零在 外?作者没直截回答,只是说“东风 恨满天涯”。这恨,表面上指的是乡 愁与离恨,仔细揣摩,所指却是促使 他离家的就里原因,为浮名所累,或 是不得已而为远游,所恨无非如是。 人在天涯,又是清明时节,思乡之 苦,怀人之恨不能不使飘泊者情绪黯 然。东风惹愁,是古代诗词中常常出 现的。春天里东风吹过,花绽枝头, 泛起新绿,所谓“东风着意,先上小枝 头”。东风使人娱悦。这要看人的情 绪如何了,黯然伤神者,又会“无语 怨东风”,陡增无限惆怅和寂寥。在 不同人的感觉里,那微拂的东风会给 人不同的感受。既染笔东风,便常要 写到花,在作者眼里,海棠睡了,梨 花醉了,都是和人一样百无聊赖。苏 轼《海棠》诗云: “只恐夜深花睡 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此处红妆是借 指海棠花。疏斋词中化用苏轼诗意, 表面意思是海棠已盛开,深层含义 是海棠唤起人乡愁别恨。睡去,犹言 海棠将谢,蒙上一层淡淡凄凉。梨花 更是春思伤怀的触媒,梨花一谢,春 即逝去。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 祜》有句: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 梨花独送春。”结句以伤春将逝,蕴 藏着深切的故山之怀,亲旧之思。
令词篇幅小,能写得醇厚绵长, 耐人寻味,颇为不易。张炎《词源》 云: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 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 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 佳。”疏斋令词,深得晚唐五代人之 妙,清新婉丽中流出淡淡幽怨,称得 上令词的射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