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云
揭浩斋送春
名园花正好, 娇红白, 百态竞春妆。 笑痕添酒 晕,丰脸凝脂,谁与试铅霜。诗朋酒伴,趁此 日、流转风光。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 狂。
茫茫。一年一度,烂熳离披,似长江去 浪。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问春春道何 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取,年年潘令河 阳。
同样写送春的题材,本词与梁曾 的《木兰花慢》“西湖送春”迥然异 趣,它们的氛围不同,情趣不同、格 调不同,各有特色。
浩斋,是揭傒斯的书斋名。揭傒斯 曾三入翰林,天历初,开奎章阁,首 擢为授经郎。吴澄与揭曾在翰林院共 过事,两人都是名儒,志同道合,过 往甚密。所以,吴澄到揭家的园林中 游春,有感于时序代谢,略展遨游疏 狂之态,尽情领略“良辰美景”,因 而写下了《渡江云》“揭浩斋送春” 词。
梁曾《木兰花慢》通篇写花落春 归,本词则写繁花盛开,所以用“名 园花正好”开端。首句总带下面五 句,句句形容百花的色泽姿态,是 “花正好”的具体描绘。红花娇艳, 白花闹人,千姿百态,竞芳斗艳。红 花绽开笑脸,似乎添上了酒晕,丰满 的白色花卉,似乎涂上了凝脂。“谁 与试铅霜”,这些花朵象是少女,有 人在为她们涂脂抹粉,殷勤化妆。 “诗朋酒伴”三句,是说逢此良辰, 邀约诗友、酒友,流连于春光之中, 观赏着名园里的百花。光是白天赏花 还嫌不满足,因此,词人写道: “尽 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秉 烛而夜游,语见《古诗十九首》,联系 本词的上下文意看,这里的“秉烛”还 兼有赏花的意思,正如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 妆。”词人不说“尽情疏狂”,却说 是“未觉是疏狂”,正话反说。汉儒 董仲舒专精学业,“三年不窥园”, 后代学者以为榜样; 现在词人和朋友 日夜赏花,所以要用“不妨”作自慰 语,如此表达,辞婉意曲,将名儒尽 情享受春天的美景,又顾虑社会舆论 的心理状态和情趣,曲折委婉地巧妙 地表达出来,很有分寸,恰到好处。
过片处,词意紧承上片,所以省 去了主语“花”。“茫茫” 以下四 句是说一年一度,鲜花如锦,璀璨纷 繁; 繁花似浪,象江水翻滚。“但要 教”二句,当此良辰,要教莺燕也尽 情地在花间飞舞啼鸣,更增添几分春 色,切莫要怨恨善于写诗的“卢郎”, 他要将这番景色写入诗中,那就让他 去写罢。词人担心春天又将要归去, 所以向春发问,春天的答语是: “春 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 取,年年潘令河阳。”他在说:我还 不曾归去,让蜂蝶任意飞过东墙,在 花丛里嬉戏;你们看,园里繁花年年 盛开,象潘岳在河阳县里栽植的满县 花。本词上、下片前面七、八句,都 用直接写景的方法,描绘烂熳的春 光。到了转入结句的时侯,就改换手 法,上片用自慰语,正话反说的手 法,下片改用问答式的句式,拟人化 的手法,让春神回答词人的发问,以 解除人们担心春归的疑虑。结句的 “年年潘令河阳”,与首句“名园花 正好”,字面上似无关连,而通过典 故的运用,两相照应,自然妥贴。全 词艺术手法的不断变换,以救平铺直 叙之弊,显示出词人艺术构思的灵 巧,因而词意脱落凡俗,更好地表现 了词人身为名儒却又热爱大自然、富 有审美情感的个性特征。
梁曾的送春词《木兰花慢》写在 春光已逝的时刻,而吴澄的《渡江 云》写送春,却写在春光烂熳也就是 “何曾去”的时侯,词人与“诗朋酒 伴”尽情获取春光美的享受,写出他 们流转风光、秉烛夜游的狂态,更发 人深省,愈益显出春光之短暂。吴澄 这种独特的艺术构思,形成了吴词氛 围浓烈、情趣狂放、格调婉丽的艺术 特色,是历代送春词中别具匠心的一 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