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2019-07-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八咏楼

长溪西注,似延平双剑,千年初合。溪上千峰明 紫翠,放出群龙头角。潇洒云林,微茫烟草,极 目春洲阔。城高楼迥,恍然身在寥廓。

我来 阴雨兼旬,滩声怒起,日日东风恶。须待青天明 月夜,一试严维佳作。风景不殊,溪山信美,处 处堪行乐。休文何事? 年年多病如削。

词题“八咏楼”,楼址在今浙江 金华市,原名元畅楼,南齐沈约出任东 阳郡太守,“作八诗题于元畅楼,后 人更名八咏楼。” (《金华志》)楼 高数丈,南临婺江,登楼远眺,山光水 色尽收眼底,素有“东南第一楼”之 称,李清照有诗赞曰:“千古风流八 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 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 咏楼》)鲜于枢仕宦浙江时登斯楼, 亦为倾倒,豪气大发,登临之胜,怀 古之思,遂一并凝聚笔端,发为词章。

上片摹写楼下江景。首句鸟瞰大 江,大笔勾勒,突兀而入。“长 溪”,指婺江。婺江自东南奔流而 来,入兰江,汇钱塘,直奔东海。着 一“长”字,有去不见首,来不见尾 之壮观。“注”,灌注。形容江水奔 流的气势。据过片“阴雨兼旬” 三 句,首句乃浙中连日大雨,山洪汇 注,春江汹涨的情状,气魄极大,与 宋吴潜“长江万里东注” (《水调歌 头》)名句可相媲美。“西注”,是 婺江流向特点,中国江河多向东流, 婺江却西北流,过兰溪方折东奔海。 接下笔锋一变,以虚词“似”字领起 下八字,眼前幻出一个神话意境: “延平双剑,千年初合。”按《晋 书·张华传》载: 丰城有剑气冲斗 牛。雷焕为丰城令,掘狱基得一石 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 泉,一曰太阿。”焕送一剑于华,一 自佩。华“报焕书曰: ‘详观剑文, 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 生神物,终当合一。’ ……华诛,剑 失所在。焕卒,子 (雷) 华为州从 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 出堕水。”但见两龙各长数丈,光彩 照水,波浪惊沸。词用此典,形容婺 江双溪汇合的奇异景色。婺江由武义 江和义乌江于城南交汇而成。八咏楼 下水域就是汇合地点,故此处又称 “双溪” (《名胜志》)。词人倚楼俯 观,但见两江冲激交汇,白浪惊沸, 水面陡宽,流而为一,瞬间产生了两 龙交颈,双剑初合的怖人幻觉。词笔 似真似幻,景色惊心动魄。四五句写 岸景。金华“因山为城” (见《郡国 志》) ,夹江两岸,逶迤连绵的南山 北山,相峙而立。“溪上千峰明紫 翠”,是实写。溪上千峰排列如画, “明”字着一亮色,点破偶晴之意, 千峰翠色,新鲜欲流。“放出群龙头 角”,是虚写。以群龙之峥嵘头角, 形容千峰突兀槎牙的形状;“放 出”,若言天公作美,收去沉闷的雨 屏雾帘,放群龙显露头角一舒滞气。 想象奇特,语带欢欣。从文意上说, “群龙”承双剑化龙而来,然造型中 分明又铸入金华人文历史。金华山, 古属道教名山,号“第三十六洞天”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四围群 山多洞,蛟龙藏焉。著名的风景胜地 双龙洞,相传就是蟠龙用龙角撞开, 洞口岩壁,至今悬有石型青龙黄龙放 出的“头角”。词人想象中,天放霁 色,两岸突兀峥嵘的千峰之巅,蟠潜 的道山群龙,突然一起伸出头角。真 是奇逸壮丽,鬼愕神惊。词人绘景, 写貌摄神,质实意虚,别见一番机 杼。欢欣惊诧之余,词人视线移向远 方的江心沙洲,只见: 平林如云,潇 洒出尘,春草似烟,飘渺微茫。笔下 转生一种幽远深微的情韵。“极目”, 明示远眺,因晴朗而视野格外开阔; “春洲”,点出时令,景点;回补前文,词 意完全。“城高楼迥,恍然身在寥廓。” 极言楼高入云,身在半空,“恍然” 是人物惊愕的神思情状,结句以感叹 语气落到八咏楼,倒推出词人自身, 也为下片由景入情作了自然的过渡。

下片抒情。“我来”三句上接 “身在”句。首以插叙兴起回忆,补充 上片背景,状写江南雨季。金华位于金 衢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暮春时 节,大雨连月; 盆地四周,围峙仙霞、 括苍、龙门诸山脉,雨季洪峰汇泻, 江流水势湍急。词人生动地捕捉住了 当地物候特征,加以形象描摹: 阴雨 绵绵,一气连下十几天,天天刮猛烈的 东风,溪滩水势暴涨,涛声怒起。“兼 旬”、“日日”,从时间上渲染雨季 之漫长,风声、雨声、滩声,从听觉上 渲染风雨大作的声势,再冠以“怒” “恶(凶猛) ”等饱蘸感情色彩的形 容词,把浙中雨季氛围刻划得有声有 色。“滩声”之“滩”,指八咏滩, 因此,“我来兼旬”云云又寓有登楼 不遇,等待颇久之意,隐含一丝淡淡 的遗憾。为什么遗憾呢?“须待青天 明月夜,一试严维佳作。”原来他登 楼而怀古人,想起了唐代诗人严维的 著名诗句:“明月双溪水,清风八 咏楼” (《送人入金华》) ,期待雨 止天晴之夜,一试严诗的美妙意境。 “须待……一试”的虚拟句式,在意 念上将眼前的风雨滩声瞬间远推得杳 无声息,虚生出一幅“青天明月夜” 的画景,词人整个心灵喜悦地沉浸于 恬幽宁谧的夜色中,默默品味着物我 皆忘的纯美意境。如果说,“阴雨” 三句富有阳刚之气,那么“青天”句 则饶含阴柔之美。两者一刚一柔,一 实一虚,各尽其妙。这是词人用笔错 综处。接下词人说出自己登楼的会心 感受:“风景不殊,溪山信美,处处 堪行乐。”无论是雨中偶晴,还是兼 旬阴雨,乃至严维笔下的晴夜,八咏 楼的风景,浙中的溪山,都各有妙 处,逗人留步。“风景不殊”和“溪山 信美”,分别语出“新亭对泣”典故 之“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和 王粲《登楼赋》之“虽信美而非吾 土兮”句中,本意为纵览异乡美景而 伤怀故土。词反其意而用,与“处处 堪行乐”连结,披露了一种开朗乐 观,随遇而安的旷达胸襟。不忧愁, 不恋归,美在生活中,处处有欢乐。 这是词人由八咏楼观景而领悟到的, 也是他漫游大江南北壮丽山河所领悟 到的人生哲理。词人是北方人,后移 居杭州,老于钱塘,一生热爱山水之 美,“敛风沙裘剑之豪,为湖山图史 之乐” (元虞伯生赞语) ,词发出心 声,行为心证。正是基于这种人生 观,最后逼出一个疑问,兴起第二个 怀古之思:“休文何事?年年多病如 削。”休文,沈约的字。多病如削, 谓多病消瘦。《梁书·沈约传》载: 沈约陈情于徐勉曰: 年老多病,“百 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以手握臂, 率计月小半分。”沈约多病消瘦,是 仕途失意,郁闷成疾而致。其出守东 阳郡 (金华) ,是满怀“解珮去朝 市,被褐守山东”之外不得意的牢 骚,所谓《登元畅楼八咏》,也充满 了 “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之类 的触景伤情诗句。“何事”,答案史 籍明载,词人是知道的; 明知而故 问,表现了词人对沈约为仕途所累的 批判,矫健有力,积极向上。词人是 个“与其长廷争是非,一语不合,辄 飘飘然欲置章绶去,渔猎山泽间而后 快” (清顾嗣立《元诗选》小传) 的 豪杰式人物,厌倦仕途龌龊,寄情山 水之间,常叹“我本山林人”,“何 事著儒冠”,故对沈约多病深不以为 然。“卒章显其志”,词借古人发 端,以微含讽意的疑问句结束全篇, 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对仕途生活的否定 态度,美景豪情之咏意,遂有着落。 整首词主旨豁然鲜明。明杨慎评曰, 结句“稍含微意,不专为咏景而发。” (《词品》卷六)正指此意,深中肯綮。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