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游三台
几年三到三台,往年不似今年好。故人云集,远 山屏列,蔚蓝清晓。赵舞燕歌,一时奇绝,百壶 倾倒。对山川如昔,风烟不减,但人比、当时老
放眼秋容无际,碧澄澄、雁天霜早。曹瞒事 业,悠悠斜日,茫茫衰草。为问漳流,古来豪 杰,浪淘多少。有建安遗瓦,张吾笔阵,把奸雄 扫。
在河北临漳的漳水之滨,有一个 古邺城的遗址。东汉末献帝建安十五 年(210) 冬,曹操在此修建了铜雀 台。后人以铜雀与冰井、金虎合称为 邺城“三台”,是当地著名的景观。 自建安十八年(213) 曹操为魏王时即 定都于此,于是这里便成为当时北方 最繁盛的大都会。可惜,北周大象二 年(580),杨坚一把火,竟使这座汉 魏以来的名城化为灰烬。从此,这里 就只剩古邺城遗址供世人凭吊了。
许有壬的故乡汤阴,与古邺城所 在地临漳相去甚迩,他曾多次游览那 三台胜境。因此,这篇词作开头所说 “几年三到三台,往年不似今年好”, 这“好”与“不好”,当是反映词人 在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与主观感受的 前后差异,而不是指这三台的景物本 身之变化。因此,以下数句便都是由 此而引发的。首先是“故人云集”, 这就十分难得;又值“蔚蓝清晓”的 晴朝,更举目可见“远山屏列”,真 是令人心旷神恰。此时朋友们开怀畅 饮,“百壶倾倒”。又有“赵舞燕 歌”,娱宾侑客,这场面确乎是“一 时奇绝”。昔曹操死前曾遗言: 要葬 于邺山之西,须令其侍妾歌伎等人于 每月十五日登临铜雀台,面对西陵献 上歌舞。这一故事影响久远,自六朝 以来诗人骚客凡咏铜雀台者,未有不 提及歌舞者。此词也正是这样写的,这 就不仅是写今日的欢会,自然也含有 登高怀古之意。然而尽管今年此游比 往年数次都好,古城佳日,故人云集, 良辰美酒,开怀畅饮,又复伴以歌舞, 痛快淋漓。可是一转念,却不免令人 平添几分空虚和惆怅。看! 往事千年, 而山川依旧,风烟不减;但回首昔游, 却顿感人生苦短,今已向老! 因此, 往年之游虽“不似今年好”,但犹有 今日这样的良辰美景、故人欢会为之 弥补,可是那逝去的岁月却永不会再 来。
下片“放眼秋容无际,碧澄澄、 雁天霜早”,从字面上看,似承接上 片对此游作时令节候方面的补充; 实 际上,这是一种由虚而实的过渡,也 是要摆脱这歌衫舞扇红颜绿酒之欢, 转到那茫茫宇宙万古千秋的大事业 上。词人以“放眼”二字将目光从眼 前展向远方,以一派秋色使人感受到 一种空阔旷远的意境,而引入虚幻的 遐想。“曹瞒事业,悠悠斜日,茫茫衰 草”便是一段吊古。对曹操其人他没 有明白的评价,只以此地是他当年兴 王称霸事业之基,而今则繁华尽歇, 唯余斜阳衰草供人凭吊而已。曹操字 孟德,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 帝”,“阿瞒”为其小名,这里不称 其字号,亦不尊称“魏武”,却呼其 小名,实是有意对其表示轻蔑与不恭。 面对眼前的滔滔漳河,词人不由得忆 起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而产生“为问漳流, 古来豪杰,浪淘多少”的相同感慨。 如果说“悠悠斜日,茫茫衰草”二句 讲的是历史现象的话,那么,这“古 来豪杰,浪淘多少”反映出的则是一 种历史的普遍规律。想到此,方觉历 史之无情与公正。但是,词人并未 如古人那样停止于感慨之中,却又满 怀豪情地写出“有建安遗瓦,张吾笔 阵,把奸雄扫”的结句。这“建安遗 瓦”,乃指铜雀台之瓦。相传此瓦大 而质地细密,贮水数日不渗,可琢为 砚,世称“铜雀砚”。词人从曹氏修 建铜雀台,到世人以台瓦为砚这巨大 的变化中悟出了人生短暂、岁月无情 的道理,决心从先前曾困扰过他的那 种“世故其如嚼蜡,数年来已知无味 (《水龙吟》) 的消沉中解脱出来, 在有生之年,以笔为阵,横扫那些误 国殃民的奸雄。
这首词突破了历代文人吟咏铜雀 台诗词的凄楚情调,以登临怀古之思, 述其奋发豪壮之志,在许有壬的存词 中算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雄浑闳隽” “渊靓深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