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梁山舟中二首(之二)
羡杀渔村无畔岸,茫茫杨柳蒹葭,雨余秋涨没汀 沙。惊鸿投别渚,浴鸟坐沉槎。
残日篱头闲 晒网,垂髫来卖鱼虾。得钱沽酒径归家。一声横 笛外,烟火隔芦花。
这是作者途经梁山 (今山东省东 平湖西,梁山县南) 于小舟之中写的 两首《临江仙》词中的第二首。词中 通过对渔村晚景的描绘,以乐观的情 调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渔家生活的 热爱之情。
上片侧重写渔村秋景。前两韵是 从总体方面着墨的。开首一句赋起, “羡杀渔村无畔岸”,诗人脱口而 出,毫不掩饰地表明了自己对秋季渔 村晚景的喜爱,给全词定了明快的基 调。“无畔岸”,极言渔村被无边无 际的湖水所环绕。这三字,是整个上 片的关键字眼,其他各句所写,都为 此三字铺陈色彩。“茫茫杨柳蒹葭”, 既是对“无畔岸”的进一步渲染,也 是对渔村景色的具体勾勒。此句大有 陈亮词《一丛花》“芦花千顷水微 茫,秋色满江乡”的意境。“雨余秋 涨没汀沙”一句,点明节候,并补足 起句“无畔岸”三字: 秋雨过后,湖 水上涨,把原来水边的平地都淹没 了。歇拍一韵“惊鸿投别渚,浴鸟坐 沉槎”是上片的两个特写镜头,以工 整的对偶句写出了舟中所见飞鸟的情 态。“渚”,水中小块陆地。“槎”, 木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由于“雨 余秋涨没汀沙”,那栖息的鸿雁只得 搬家,投宿他方,鸟儿也只好披着湿 润的羽毛,栖息在木筏上。这既丰富 了词境,又使首句“无畔岸”三字有 了更强烈的现场感。这上片所描绘的, 简直就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 画。画面上的四种景物: 杨柳、蒹 葭、惊鸿、浴鸟,构成了淡远而辽阔 的意境,并具有一种清水芙蓉般的自 然美。正如王国维所说的“能写真景 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此其 一例也。
词的下片集中写渔村生活。换头 两韵三句写渔民傍晚时分的情事: “残日篱头闲晒网,垂髫来卖鱼虾。 得钱沽酒径归家。”劳累了一天的渔 民驾着满载收获的小舟回家了,把鱼 网晒在夕阳映照下的篱笆上。“闲” 字并非等闲之字,至少包含两层含 义: 一是和捕鱼相比,晒网毕竟还是 轻松的,二是晒网预示了一天的繁重 劳动的结束与休息的开始。所以有此 一字,就把这一情事活动和渔民从事 这一活动时的心情一并表现出来。 “垂髫”两句引入另一种情事: 大人 们开始“闲”了,那些懂事的小孩子 们却忙碌起来,他们到街市上卖了鱼 虾,得钱买酒,然后直接归家。这两 句明白如话,却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 息,字里行间,跳动着生命的活力。 结拍二句“一声横笛外,烟火隔芦 花”,写词人放眼远望,于天地氤氲 中,看到袅袅的炊烟在茫茫的芦花上 升起,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笛 声、炊烟、芦花,有声有色,充满了 诗情画意,具现出渔村的安然静谧之 境。“烟火”的升起,对前面的“得 钱沽酒径归家”加以补充,“芦花” 又遥映篇首的“蒹葭”。同时,隐隐 约约、朦朦胧胧的炊烟、芦花,又给 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我们面前仿 佛出现了渔人举家围坐、沽酒小酌的 怡然自乐的情景。
纵观全词,语言朴素、自然,格 调清新、恬淡。虽然侧重写实,但其 中字字含有作者的“羡杀”之情。在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始终潜滋暗长, 直至不断激化的元代,居然有梁山渔 村这一块乐土,居然有这样一幅充满 着情、景、趣的渔村晚景图,这就难怪 诗人要羡慕之至了。“羡杀”二字大 有深意存焉。况周颐《蕙风词话·卷 三》评及诗人《摸鱼儿》一阕时说: 蜕翁“语虽浅,却有情致”。此评亦 可作此阕之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