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2019-07-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芜城晚望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 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 去沟无迹。英雄安在? 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 携酒重来,佛狸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 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 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

这是一首即景感兴之作。“芜 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 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 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 致城邑荒废。鲍照曾作《芜城赋》讽 之,因名芜城。其沿革详见《读史方 舆记要》、《嘉庆一统志》等。唯其 历史悠久,且几经兴废,过往的骚人 雅士往往凭吊古迹,油然生感,慨然 兴叹。本篇作者亦是如此。据《元 史》本传,作者“少时负其才隽,豪 放不羁”;及壮,始“闭门读书”。 当他“以诗文知名一时”后,曾“薄 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本篇或即作于其时。

词以“芜城晚望”为题,开篇 “碧天向晚”三句即着力展现“晚 望”时跃入作者眼帘的景色: 余霞散 绮,长天一碧,逸逦于远空的彩云 不断开合变幻,恰与“江南山色”相 似。如果说这三句写景还不失清丽 的话,那么,紧接着,“渺渺孤鸿残 照外,独上高城望极”这两句则由清 丽一变而为衰飒。“孤鸿”而兼“残 照”,景象已是伤心惨目之极,而 “孤鸿”前又以“渺渺”二字相叠, 就更增加了一种迷离、冥茫之感。在 这种氛围中,作者“独上高城望 极”,该怀着怎样一份孤寂、苍凉的 心境自不难想见。“望极”,是说他 极目四望,试图将芜城的历史遗迹尽 收眼底。这正是他当此薄暮时分“独 上高城”的目的。城外是孤鸿奋力单 飞的翼影,城上则是作者独立不移的 身影。很难说前者不是对后者的一种 烘托与写照。“鸡散台空,萤沉苑 废,龙去沟无迹”三句将眼中所见与 心中所感糅合为一,托出深沉的黍离 之思。芜城,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繁 华之地。不仅众多的王公贵族视之为 “销金窝”和“温柔乡”,而且连以 荒淫著称的隋炀帝也曾经“欲取芜城 作帝家”。他们在此大兴土木,修筑 起一座座点缀着酒池园林的“人间仙 苑”,然后便成日在仙苑中斗鸡走 马,夸豪竞富。就中,隋炀帝除营造 “斗鸡台”外,还曾别出心裁地设置 “放萤院”,征求萤火数斛,在夜游 时放出。这当是这三句的本事。在隋 炀帝这类昏君想来,自己贵为“真龙 天子”,不仅此生能穷奢极欲,来世也 当享尽荣华。然而,曾几何时,他们便 都身败名裂,为后人笑。今日于芜城登 高远望,但见当年的斗鸡台与放萤院 已沦为一片废墟,再也无从寻觅昔日 的繁华景象,当然,也无从寻觅以“真 龙天子”自命的隋炀帝的踪迹——他 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化为不 齿于人类的一抔粪土。这里,作者既对 历史上纵欲于芜城的无道昏君作了委 婉的讥讽,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江山 兴废、人事代谢的无限感慨。“英雄安 在?千秋恨血凝碧”二句由慨叹昏君 无道、繁华已歇转而痛惜英雄长逝、功 业成空,见出作者凭吊古迹时幽微而 又浩茫的思绪。“恨血凝碧”,典出 《庄子·外物篇》:“故伍员流于 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 为碧。”后代诗文家常将志士仁人为正 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作“碧血”,如郑 元祐《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即云: “孤臣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 血。”在芜城的历史上,固然有昏君 佞臣所留下的屈辱的一页,但也有那 些矢志报国、九死不悔的英雄们用热 血书就的壮烈篇章——他们于此抗击 强虏,抵御外侮,气吞日月,光照河 山,可惜由于昏君佞臣的百般压制与 迫害,他们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最 终只能赍志以殁,这就无怪芜城会荒 废若此了。每念及此,作者便情难自 遏。透过这饱含义愤的词句,其仰天 长吁、扼腕长叹之态宛然若见。

下片继续抒写吊古伤今之情,但 用笔却更为深曲。“我欲携酒重来” 以下五句隐括辛弃疾《永遇乐》及姜 夔《扬州慢》词意。辛词有云:“四 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姜词则云:“过春风十里,尽 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 乔木,犹厌言兵。”二词所咏皆为绍 兴三十一年 (1161) 金主完颜亮率部 渡江南犯事。这里,作者以之融化入 词,寄意正相仿佛。“佛狸”,为北 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元嘉二十七年 (450),他击溃刘宋大将王玄谟的 北伐之师后,曾在距芜城不远的瓜步 山凿山开路,设立行宫。此即所谓 “佛狸祠”。但辛词及此词却都是以 “佛狸”喻指金主完颜亮。“江山留 胜迹,我辈复登临。”当作者满怀思 古幽情来到瓜步山上、佛狸祠下自斟 自饮时,尽管当年的石碑犹在,却已 爬满苍苔,以致字迹晦暗,难以辨 认,一望便知它已久经沧桑。不仅如 此,而且“社鼓神鸦浑不见”,唯余 “一片青青荠麦。” “社鼓”,本指 社日祭祀时的鼓声;“神鸦”,则是 啄食祭品的乌鸦。古人通常以“社鼓 神鸦”形容升平热闹的气象。辛弃疾 援之入词,意在影射国人不思复仇雪 耻,却沉缅于眼前的苟安局面。而作 者这里则反用其意,感叹时下连这种 升平的假象也无复得见,山上山下, 城内城外,除了荠麦青青,便是青青 荠麦。这样措笔,不仅进一步暗示了 景象的破败与荒凉,而且借这破败、 荒凉的景象,进一步披露了作者的黍 离之悲。“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 慰淹留客”三句改作设问之辞。“夜 月琼枝”云云,皆有所本:旧传芜城 月色独好,唐代诗人徐凝竟认为: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 州”;而“琼花”,亦乃芜城名产, 相传隋炀帝锦帆南下的目的便是为了 观赏“琼花”;“春风”,取意于杜 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 “水调”,则是隋炀帝开汴河时所制 歌曲名,至唐代演为大曲,颇为流 行,盛唐王昌龄有《听流人水调子》 诗,晚唐罗隐亦有《席上歌水调》 诗。宋人又取大曲歌头,另倚新声, 谱为“水调歌头”。因此,这里的 “夜月”、“琼枝”、“春风” 、 “水调”,都是染上了地方色彩,并 积淀有一定的历史内涵的意象。在作 者想来,既然它们深得前代诗人的称 颂,大概能给我这久滞芜城的他乡之 客以应有的安慰吧! 但这终究是一己 臆测,不敢自必,故而便以设问出 之。这三句不仅发想新奇,情辞恳 切,而且在原有黍离之思中又糅入了 身世之感——祈求安慰,是因为需要 安慰; 而需要安慰,正说明他怛怛失 意。撇开其他,仅由“淹留客”的自 称也不难窥破其中消息。但“夜月琼 枝”之类并没有作者所想象的那样多 情。失望之余,作者只好作归乡之 计:“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 “舄” (xì细) ,指凫舄。语本 《汉书·王乔传》,王乔治县颇具政 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 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 南飞来。伺凫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 双舄。后代因以“凫舄”、“双舄”或 “双凫舄”用作县令之故实,如骆宾 王《践郑安阳入蜀》:“惟有双凫 舄,飞去复飞来。”这里则是作者自 指。“梁园虽好,终是他乡之土”, 何况自己客居已久的芜城又这般荒 凉、破败,远非“梁园”之俦?既然 如此,何不乘风翩然归去?显然,作 者归心早萌,而此番“晚望”的所见 所感,则使他归意更决。词于此结 篇,既揭示了 “芜城晚望”的必然结 果,也提示了作者“晚望”后的情感 趋向与行为趋向。

这是一首怀古词。但作者结撰 它,却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染、重气节、有 修养的封建土大夫,作者身当异族统 治时期,其心境无疑是孤寂而又苍凉 的。他既痛恨当年昏君误国,又自伤 不遇。但在当时的高压政治下,所有 这一切都难以直接吐露; 即便托言于 怀古,也必须隐晦其意,闪烁其辞。 这便是作者着力融合辛词与姜词、用 笔殊为婉曲的原因。唯其用笔婉曲, 才能给读者味之愈甘、按之弥深之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