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过大散关
行尽碧溪曲、渐到乱山中。山中白日无色,虎啸 谷生风。万仞崩崖叠嶂,千岁枯藤怪树,岚翠自 蒙蒙。我马汗如雨,修径转层空。
登绝顶, 览元化,意难穷。群峰半落天外,灭没度秋鸿。 男子平生大志,造物当年真巧,相对孰为雄。老 去卧丘壑,说此诧儿童。
此词与《大江东去·过华阴》当 作于同年秋天。如果说前者是词人初 到陕西而对华山的向往带有李白式的 仙幻色彩,那么这首《水调歌头·过大 散关》则更多地写旅途观感,表现大 自然的奇景壮观,抒发其“男子平生 大志”的豪迈情怀。
上片先写行程:“行尽碧溪曲, 渐到乱山中。”移步换形,曲水与“乱 山”对举,相映成趣,各有风味。水行舒 缓,山行艰难,遂从轻松舒缓的节奏 过渡到艰难险峻。“山中白日无色, 虎啸谷生风。”二句大笔落墨,写山 中气象,有色有声。这里秦岭峻峙, 峰峰相连,道路中穿一线,山路崎 岖,林木茂密,以至太阳光透不进 去。“无色”形容秋日惨淡无光,是 从视觉的淡弱来强调的,而且在大白 天里可以听到虎啸,随着虎啸,深谷 里吹来阵阵阴风,令人不寒而憟。何 以有如此声色?抬望眼便知:“万仞 崩崖叠嶂,千岁枯藤怪树,岚翠自蒙 蒙。”脚下万丈悬崖,头顶奇峰突 起,远处山崖重叠,气势磅礴,其间 千年枯藤缠绕着参差纠结的老树,形 状千奇百怪,足见山崖之险峻,道路 之崎岖。而“岚翠自蒙蒙”一句则笔 姿空灵,写出一种莫测高深,引人遐 想的情境。“我马汗如雨,修径转层 空”二句,写词人骑马登山的情状。 狭长的山路千回百折,直上云端,骑 着马在这样的途程上行进,显得加倍 艰难,须要花费大量的体力,所以弄 得马大汗淋漓,疲惫不堪。上片收束 时,我们仿佛看见密林深山中一位旅 行者匆匆攀援赶路,单调的马蹄声伴 随孤独的身影渐渐远去,留下富有动 感的余韵。
下片借景抒情。“登绝顶,览元 化,意难穷。”经过一番艰苦的攀登 终于到达了山的“绝顶”。“元化” 即“造化”,指大自然的发展变化。 登高望远,兴味无穷。这“意”有丰 富复杂的内容,一时难以说尽。“群 峰半落天外,灭没度秋鸿”,由于站 在山顶,景观就显得高远辽阔,群山 连绵,一望无际,一直延伸到很远的 天边。一行秋雁飞向远方,渐渐地模 糊了词人的视线。这种凝神的观察, 刻画了词人若有所思的内心世界。面 对江山奇景,他想到的是“男子平生 大志,造物当年真巧,相对孰为雄。” 从攀登山路时的艰难,到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的胜利喜悦,引发了作者以 “男子平生大志” 与“造物”比试高 低的想法: 面对大自然奇妙的创造力 和磅礴气势,词人以征服者的身份发 出豪言壮语,表现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后的激动情怀。这三句虽写得朴实无 华,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值得玩味。“老去卧丘壑,说此 诧儿童。”词以十分乐观而自负的口 气记下此时深刻的感受。说明这段不 平凡的经历,作家一辈子也忘不了, 即使将来老了,把它告诉给晚辈们, 他们也一定会感到惊奇! 过大散关的 艰苦旅程就在这一声告诉未来人的轻 松心声中结束,表现了词人自强自信 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平生大 志”。此词在写登临览胜题材的词作 中自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