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花如雪,东风夜扫苏堤月。苏堤月,香销南国, 几回圆缺?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 折?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
这是一首月下怀人之作。词人过 去在西湖月夜也许曾有过一段爱情 故事,而今旧地重游,月色如水,伊 人渺渺,触景伤情,于是写下了这首 小词。
上片写重游故地的惆怅。首二句 以比起,先以雪比花。暮春时节,苏 堤上的桃花和柳絮飘落在堤上。月明 之夜,洁白的月光洒落在花上,点点 落花仿佛是一层薄薄的雪。接着又以 花喻月,夜间一阵风来,堤上的落花 被风扫去,使人感到仿佛风把月光 也扫去了。月是不能“扫”的,这个 “扫”字用得十分巧妙,其中既有由 视觉到感觉的通感作用,又有由互喻 联想的暗暗传递,使人对花、月不能分 辨,觉得扫的不是花而是月了。紧接 着作者更以花喻人,点出诗旨。风 “扫”花,言花“香销”,“香销” 玉殒,是暗指人逝。“南国”,是人 逝之地;“几回圆缺”,指人逝已 久。而堤上月色依旧,怎不令人悲 怆!
下片采用逆入法,写对离别的追 悔。“钱塘江上潮声歇”,点出送别 的时间。钱塘观潮是杭州的绝景。吴 自牧《梦粱录》云:“每岁八月内, 潮怒胜于常时,……十八日最为繁 盛,二十日则稍稀矣。”“潮声歇”, 言离别是在秋天。“江边杨柳谁攀 折”?言在钱塘江上折柳赠别。明明 是自己赠别,却要反问一句,因这一别 竟成了永诀,反诘中含有无限自责、 追悔之意。第二个反诘,则语意更为 沉痛,人已永逝,再无离别,还有谁 来攀折呢?“西陵渡口”是离别之 地。这里的“西陵”,既是实指钱塘江 上的渡口西兴,也是即景取材,一语双 关,指西湖上的西陵。张岱《西湖梦 录》说:“西泠桥,一名西陵,即苏 小小结同心处也。”苏小小是南齐钱 塘名妓,自称“西陵苏小小”。《苏 小小诗》云:“妾乘油壁车,郎 跨青马。何处结同心? 西陵松柏 下。”沈原理的《苏小小歌》曰: “……西陵墓下钱塘潮,潮来潮去夕 复朝,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 结。”这是挽合苏小小的爱情故事, 言西陵渡口的离别是生死永别,也不 用攀折柳枝去绾同心结了。疑赠别之 人,可能亦为一青楼女子,故全诗写 得扑朔迷离,使这首小词如古篇中之 “无题”诗,似现代诗中之“朦胧 诗”,而具有一种朦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