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2019-07-17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 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 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 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 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 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萨都剌曾在元文宗至顺三年 (1332)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 (监察机关的僚属) ,移居金陵(今 南京市) ,本词大约作于此时。作者 通过山水风物依旧、六朝豪华消歇的 对比,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感慨。他当 时在金陵所作的诗,如《望金陵》、 《秋日登石头城》等,也有“五月潮 声方汹涌,六朝文物已凋零”、“六 代兴亡在何许?石头依旧打寒潮”的 句子,可以对读。萨都剌不是汉族 人,但他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怀古感 情的表达方式,和汉族作家并无二 致。这说明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民 族融合过程中,已具有共同的历史文 化意识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爱国精 神。

这首词上片写暮春之景。起首二 句就直扣题旨,带有沉重的怀古情 绪: 六代的繁华如同春景的消逝,一 去不返。欧阳炯《江城子》“六代豪 华,暗逐逝波声”、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 都用流水作衬托,此词则用春景,有 异曲同工之趣。六代,指以金陵为国 都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空怅望”三句承上抒慨,启下写 景,言金陵山川地形优越,然而繁华 已非往昔,使人怅恨无限。“王谢堂 前”以下四句择写两组景致,分别 括了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乌衣 巷》和《石头城》。前两句意谓,看 见乌衣巷口双飞的燕子,似曾相识, 原来是曾在东晋豪族王、谢庭院中栖 息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 淮河畔,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家族 所居之地。刘禹锡原诗:“旧时王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旧燕 易主来反衬人世的变化无常,但他竭 力保持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诗中的 燕子也就成为无情历史的客观见证。 而萨都剌此词却把主体引入画面,作 者自言认识六朝时的燕子,无形中把 自己当作了历史的见证人。后两句意 谓: 夜深时,听见长江湍急的春潮在 寂寞地拍打孤城金陵的河岸。刘禹锡 原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 寂寞回”,此词则点明潮水为春潮, 呼应了整个上片的暮春季节。一个 “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 围,又形象地刻划出潮水的寂寞和不 甘寂寞的情状。这种化用前人诗句构 成自己词境的手法,不仅点化自然, 浑然天成,而且由于揉入新意,真情 迸发,使词中的怀古感慨经过历史积 淀而变得更为深沉和悠久。

过片“思往事”四句转而抒怀, 总写怀古伤时之情,短促的句子正表 现了情绪的激越,也是点题的明笔。 接着一句的“但荒烟衰草”五字,似 用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但 寒烟衰草凝绿”字面,用荒烟、衰草 和乱鸦、斜日这四种意象构成了一幅 衰败萧瑟的残秋图,这是写景。紧接 “玉树”两句是写景兼咏事。“玉树 歌”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叔 宝)为后妃所制的歌曲,被后人视 为亡国之音,唐许浑《金陵怀古》即 有“玉树歌残王气终”之句。“胭脂 井”,又名景阳井、辱井,在今南京市 鸡鸣山边的台城内,隋兵攻打金陵, 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为隋兵所 俘。寒螀(jiāng江),寒蝉。这两句谓 《玉树后庭花》歌声消歇,胭脂井壁 破败,秋露凄冷,寒蝉悲泣。作者运用 陈后主一盛一衰时的两个典故,表现 了由盛转衰的历史变化,透露出强烈 的虚无感,因为无论是象征升平的玉 树歌还是象征衰亡的胭脂井,经过岁 月的淘汰,到现在落得同样凄凉的结 局,已无法辨别其中的盛象衰迹。作 者走笔至此,已将“六代豪华”“已非畴 昔”的吊古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神 完意足。结尾“到如今”两句,词情 陡然逆转,谓历史人事一切皆变,惟 有青青的蒋山、碧绿的秦淮河亘古长 存。蒋山,即钟山,在今南京市东,因 东汉时县尉蒋子文葬于此,故名。这两 句承前“山川形胜”,用自然的青山 绿水的不变,更深一层地表达出历史 人事变幻无常的悲哀。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世说新语·言语》) ,这个东晋 世族官僚在“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 南) 对泣”时所发现的自然山川永 恒、社会历史无常的矛盾,实是一切 怀古诗词的常规感慨。但萨都剌的这 首词仍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善于化用 前人咏怀金陵的诗句,以加深历史 感,已如前述。二是布局对称,上下 两片均是情景事交融,亦情亦景亦 事,交替而出,疏密间错,无所偏 废。象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 古》采取上片专写晚秋的壮丽景色, 下片怀古抒慨,即情景分写、上下强 烈对比的结构,萨都剌此词与之迥 异。尤其是上片写暮春,下片写残 秋,一春一秋,又象征了一年,这也 跟王安石这首名作全篇固定在晚秋的 特定季节,乃即目感怀的写法有别。 这样,萨都剌就把他临时触发、专于 一时的怀古之情加以时间上的延伸和 空间上的铺展,强调了这种伤时之感 的永久和廓大。深化和强化怀古作品 中的历史意识和宇宙意识,是这类作 品艺术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萨都剌此 词耐人讽咏、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