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2024-06-04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西子湖头三月天,半篙新涨柳如烟。十年不上断 桥船。

百媚燕姬红锦瑟,五花宛马紫丝鞭。 年年春色暗相牵。

这首词为重游西湖感旧抒怀之 作。

西子湖就是西湖,西子本指西 施,自从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之 后,人们都乐于沿用这一比喻。这个 比喻的潜台词是说人中有西子,西湖 佳天下。“半篙”指新涨春水的深 度。竹篙常用来撑船,于是也成了探 测水深的量具。“半篙新涨”,既意 谓着新雨霁后,春水陡涨,也足以唤 起碧波澄澈的感性呈现。这时湖畔的 垂柳,经过春雨的滋润,春风的梳 理,轻摆柔枝,悄吐鹅黄,袅娜多 姿,如烟如雾。令人消魂荡魄,可是 词人不到西湖,已有十年之久了。断 桥,在孤山边,本名宝祜桥,又名段 家桥,因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自唐 以来皆呼为断桥。此处代指西湖。

过片的两个对句十分精彩。无论 是词性、音节还是意象,对仗工巧而 无斧凿之痕。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云:“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 脱化,而不类于诗赋。”其实,整炼 工巧是诗词中对偶句的共同要求,流 动脱化才是词之对偶句有别于诗赋的 特色。唯其如此,所以须有第三句才 能压得住。燕姬,非指燕赵佳人,而 是泛指胡地女子。宛马,本指古西域 大宛所产的马,后用指骏马。《史记 ·大宛传》:“初,……得乌孙马, 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 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 天马。”五花,解释不一。一说,指 马的毛色斑驳;另一说,剪马鬃为五 簇,分成五个花纹,叫“五花”。在 这里,“宛马”与“燕姬”相对,专 指胡地的骏马。这两句实际是说,眼 前熙熙攘攘的游人,多是胡地的少男 少女。这种场面描写与西湖春色形成 对比,在作者是另有深意在焉,留待 下文分剖。末句“年年春色暗相 牵”,与上片末句相应,谓西湖春色 之美,年年牵动词人的情思。可是, 词人为什么“十年不上断桥船”呢? 词人于此,似乎有不欲明言的衷曲。 是历时十年,方有机会重来西湖呢? 还是因为碍于府学训导的儒官身份, 不敢稍露旷放之态呢?似乎都不是。 这就需要突破表象的层次,进入对潜 在含意的深入剖析了。

下片的两个对偶句,为我们理解 词人的用心提供了一个线索。假如换 一个地方,也许会被认为这是少年人 的意兴,有如韦庄《菩萨蛮》词的 “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然而 这不是在大都,而是在杭州的西湖。 湖畔的游人,竟然不是吴越女子而是 北地佳人,那骑在五花宛马上的,恐 怕也是碧眼胡儿吧。我们可以想象这 种情景给一个汉族儒官带来的刺激。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柳永咏杭州 风景的《望海潮》词流播北地,金主 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 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而若 干年后,燕姬胡儿,竟真地成了西湖 的主人了。“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 之异。”西湖之美依然,但是对于一 个汉人、南人,而且是饱受儒家正统 教育的儒官来说,很难与蒙古人、色 目人一样尽兴开怀,因为他随时可能 感受到四等公民的屈辱。所以,“十 年不上断桥船”,不是不得上,不能 上,而是不肯上。

这种理解并非深文周纳,因为我 们不仅可以从词中寻绎线索,而且可 以从南宋词人的作品中寻找佐证。如 李清照写国土沦陷后元宵之夜的《永 遇乐》,以及刘辰翁因读李清照词而 兴感的同调之作,所表达的都是春色 易主、触目生愁的苦闷。最堪作比的 是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 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 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 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 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张炎 是南宋遗民,词中的故国旧君之思表 露得十分明显。邵亨贞生当元朝,他只 能把潜藏的民族意识用非常含蓄的方 式表现出来。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