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生南浦

2022-10-29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广州南汉刘故宫铁铸四柱犹存, 周览叹息之 余,夜泊三江口,梦中作一词,觉而忘之。但记 二句云: “千古兴亡多少恨,总付潮回去。” 因括为此词

海角亭前秋草路,榕叶风清,吹散蛮烟雾。一笑 英雄曾割据,痴儿却被潘郎误。  宝气消沉无 觅处,藓晕犹残,铁铸遗宫柱。千古兴亡知几 度,海门依旧潮来去。

本篇借凭吊南汉故宫遗址,抒发 怀古之幽思,寄托兴亡感慨。

词的上片从写景入手。“海角亭 前秋草路,榕叶风清,吹散蛮烟雾。” “海角亭”在广州,“榕叶”即榕树 叶,为南方所特有的常绿乔木。广州 地处岭南,古属南蛮之区,因多雨气 候潮湿,夏季多瘴雾。句句扣紧南方 景物的特点。作者站在海角亭前长满 秋草的小径上凝神静思,耳边听到榕 叶在清风中沙沙作响,眼中看到远近 山岗的潮湿瘴气,也在秋风中消散。 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萧疏与冷清。 “一笑英雄曾割据,痴儿却被潘郎 误。”想当年,这里曾是南汉王朝一 度割据称雄的地方,一时何等繁华与 热闹,而今也象烟雾一样,被秋风吹 散了。“痴儿”意为无知小辈,指刘, “潘郎”, 指南唐后主李煜的臣 子潘佑。据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 载, 宋太祖曾经要李煜劝刘降宋, 李煜便叫他的臣子潘佑起草诱降书。 宋开宝四年(971) ,宋兵至广州,南 汉主刘降, 南汉亡。 两句即写这一 段史实。词大意说,可笑南汉王朝曾 据此独霸一方, 最终却在刘手里被 断送了。旁观者 “一笑”,看来似乎 极轻松和超脱,其实正如钱钟书《管 锥编》所谓 “运冷静之心思,写热烈 之情感”,是身仕元明两朝的作者话 中有话。 刘在位十三年, 怎么一下 子变成“痴儿”呢?这里饱含着作者 对降者被诱劝而降的复杂心态的猜 测, 也替后来降者如刘辈在大兵压 境前无可奈何留 “一笑”,这 “笑” 是苦笑,是深解个中滋味的苦笑,因 而能从兴奋中冷静下来,审视观照自 己的激情,形成冷静凝神的内省工 夫。从开头写海角亭秋景起兴,就把 握住了这种以浓寓淡,化热为冷的沉 思,使得短调写史更具功力。

下片继续探寻兴亡遗迹,抒发感 慨。“宝气消沉无觅处,藓晕犹残, 铁铸遗宫柱。” “宝气”,古代迷信说 法,认为帝王的居处有瑞气即所谓 “宝气”。“藓晕”,藓苔的痕迹。 三句大意说,帝王的瑞气已经完全消 失,再也看不到南汉王朝的存在了, 此地四处长满藓苔, 只有刘旧宫殿 的铁柱还孤独地竖立在那里。据方信 孺《南海百咏野史》记载, 刘建乾 和殿时铸有铁柱十二根,作者写此词 时尚余四根。以上主要重现词人“周 览”时所见,意在为后面的 “叹息” 张本。“千古兴亡知几度,海门依旧 潮来去。”二句为张以宁名句,“知 几度”,不知多少回,“海门”,海口, 指三江口。此词小序中说作者在三江 口梦中得句“千古兴亡多少恨,总付潮 回去”。而这里却有意不提 “恨”, 而是用具体的朝代更叠代之,放眼于 历史长河的变迁。说数不清的历史兴 亡该有多少回了,唯有眼前三江口的 潮水声声入耳,“依旧”不变,来而 复去。这种静观默想的提炼和升华, 正适于抒发怀古之幽思。而海门潮水 的涨落景象,又与梦中之 “恨”融合 成一种较为宽泛的永恒情绪的寄托。 本词在表现手法上以赋体为主,杂以 比兴,语势舒卷有致,意境苍凉沉 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