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雁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 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 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 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 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 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 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王国维说:“有明一代,乐府道 衰,《写情》、《扣舷》,尚有宋元遗 响” (《人间词话》) ,对高启词作 了肯定。《沁园春·雁》,是《扣舷 词》的一篇长调咏物词,无明确系 年,当为作者辞官归里后作。本词托 物咏怀,旨在抒发高蹈远引情志,亦 即作者自谓 “遗忧愤于两忘” (《娄 江吟稿自序》)一类作品。作为元末 明初、出身没落富室、秉承儒教思想 的高启,青少年时代屡更丧乱,常栖 栖不遑宁处。虽说曾以“匡济世务” 自许,终是对风波险恶的官场存有戒 心。因此对出处进退的抉择,是极为 审慎的。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帝国的第二 年,即洪武二年(1369) ,高启以荐 赴京师金陵(今南京) ,编修《元 史》,当时他曾是欣然就道的。翌 年,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又擢升为户 部右侍郎。就在这他人视为青云得意 之际,他却固请辞官归田,以授书自 给,这里面是有隐衷的。他在二年间 辇毂之下的生活中,进一步认识了宦 途潜在的危机,切实感到“伴君如伴 虎”的艰险处境。自己必须急流勇 退,才能保身全命。本词中心在于咏 雁。雁作为一种游禽类候鸟,它的生 活特点,是长年辛苦奔波,迁移无 定。虽说赋性健飞,常和大鹏同举, 似乎是处境超然,远离人间纠葛,然 而它经常面对着的,却正是矰缴、鹰 隼、豺狐之类的威胁。又不免忧患萦 心,时虞不测。雁的此种“身世”特 征,和封建社会某些知识分子、劳动 人民的命运,都是有类似之处的。 《唐书》所记: 汉以来就是把“流佣” (流浪异乡佣工的编民) 叫做“雁户” 的。
高启这首词,感物兴怀,低回婉 转,情调凄楚,辞气清疏。它扬弃一 般长调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的老套,通 篇采取白描手法,“缘情随事,因物 赋形”,上片写雁飞,下片写雁宿, 组成全词乐章的两个主旋律。开篇三 句,是全词的概括小引。作者以家乡 苏州为立脚点,总写鸿雁春去秋来的 规律,以具象代抽象,开端即显示它 形象丰盈的艺术特点。
“记南楼望信”两句,“记”, 这个领字,它统摄下文,启发联想。 “望雁信”实际是“盼家书”。雁的 飘飞不定与游子的四野流离,常是互 为表里的。“南楼”,是泛说也是实 指。唐赵嘏《寒塘》有句“乡心正无 限,一雁过南楼”,是泛说; 作者曾 有以居所命名的诗编《南楼集》,又 是实指。“西窗惊梦,夜雨灯前”, 与上二句构成一组属对精工的排偶, 形象鲜明,富立体感。两句概从李商 隐《夜雨寄北》化出,但却浑融无 迹。两句一写夕阳下南楼望影; 一写 夜雨中西窗闻声。诗句绘色绘声,使 人从雁不停息的高飞前进中感到空间 时间的迅速变化流转。下面写“雁 行”与“雁阵”。这里有雁的高度组 织纪律本能的表现。“雁序”与“乌 合”,从来都是意念对立的名词。 “横破潇湘万里天”,是个气魄宏 伟的警句,是全篇词语的制高点。 意在赞美雁的奋斗进取精神与克服困 难的意志力,阐明大雁南飞的壮丽航 程。传说鸿雁飞到潇蒸二水会合处的 衡阳,就不再前进,事实却并非如 此。直到马来半岛仍有它们的足迹。 “风吹断”三句,写雁的飞行遇阻。 诗人掉转笔锋,描述雁群在“肃肃长 征”之际,忽遭海上强风,队伍横被 搅乱,几只不禁风势的伙伴,它们在 空中翻转盘旋之后,渐次向地表垂降 下来,就象系在琴柱上的弦忽然折断 坠落一样。词写景如在目前,极尽其 “随物赋形”之能事。它不只渲染出 群雁齐飞时序列整然的“点” 的感 觉,也描摹出零雁掉队时冉冉下流 的“线”的印象。词的上片,就这样 在描写雁的系列飞翔情景中作结。行 文婉转腾挪,纵横挥洒,散整错综, 笔随意到。而节奏的铿锵,音情的顿 挫,都有助于形成本词气象烂漫、波 澜层叠的艺术特色。
词的下片,重点写“雁宿”。和 上片意脉关连,具有草蛇灰线的优 势。“相呼共宿寒烟”三句,融化唐 司空曙《江村即事》诗境,自然浑 成,如同已出,洋溢着凄清冷漠的氛 围。芦苇深处,既可资以藏身,又足 赖以活命。接下来笔致一波三折。“恨 呜呜戍角”二句,说明雁对身边安全 的敏感。它们的行止之处,是那 么缺乏安定因素。“恨”字和上片 的“记”字一样,都具有振领而衿 裾自动的作用。这里暗示明初社会 并不宁静的现实背景。雁的动态, 常被视为时代治乱的一种象征,杜甫 的《归雁》诗就有“是物关兵气”的 断语。“悠悠渔火”二句,是对宿雁 的静态描写。与上面的动态描写相对 映。但静中也有不静,那就是雁群对 不安定的转徙生活的忧烦情绪。本词 的物我交融境界,以及拟人化手法, 是始终如一的。“陇塞间关”三句, 是说大雁一路经行,越过西北高原的 艰险和三江五湖的冷寞,常要昼夜兼 行,即使有剩穗在田也不能留恋。这 里表现了归雁旅途的戒备与警觉心 理。寄托着饱经忧患的作者坚决回乡 的退隐心迹。收尾三句,仍是以形象 说理。说雁们只有高飞远举,不给贪 残的猎者以可乘之机,才能叫他们流 着馋诞,望云海兴叹! 这里是全词的 神龙结穴之处,亦即全篇主题的集中 之点。
高启归田后,曾处处提防,多方 韬晦。结局还是不免被朱元璋借题腰 斩。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祸福由人的命 运,可胜浩叹! 清人赵翼赞赏高启 “元末不仕,已有卓识”,又责备他 “以诗文召祸,何其不自检耶? ” (《瓯北诗话》)看法未免有失。高 启被害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和皇帝合 作。《雁》这首词凄伤哀婉,反复 缠绵。运笔如行云流水,酣畅自然。 周忱在《凫藻集》序文中说作者的文 章“该洽明白而非浅近,不粉饰而华 采自呈”。《沁园春》咏雁这篇慢词 的特色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