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同杨魏村少参登桐君山
睡里钓台相失,寻仙且上桐山。乱峰环合碧波 寒。笑携黄鹤伴,来坐白云间。
二十年前游 处好,趋庭犹忆红颜。而今狼籍鬓垂斑。西风衰 草外,长啸下松关。
这是一首记游感兴之作。钓台、 桐山,均在浙江桐庐县境内,座落在 秀丽的富春江畔。相传东汉严光 (字 子陵) 为刘秀同窗。刘秀立国后,他 辞官不就,改名换姓,隐居于富春山 中。钓台就是传说中他当年垂钓之 处。“睡里钓台相失,寻仙且上桐 山”,二十年来只能在梦中见到神往已 久的钓台,醒来就倏然而逝了。今天 总算得偿夙愿,又亲自登上了这块梦 寐以求的仙居福地。短短两句,简要地 介绍了重登桐君山的原因,写出了从 渴慕、焦躁到欣慰、快畅的感情转换 过程。往日的梦境竟然成真,这短暂 的解脱给词人带来了多大的欢乐! 站 在这块严子陵钓台上,向上看,“乱 峰环合”,怪石嶙峋,往下瞧,江流清 澈见底,令人顿感清冽神爽。伴着友 人含笑登上白云缭绕、远离尘世的山 顶,也来领略一番闲云野鹤,与世无 争的神仙之乐吧。看来,上片紧扣一 个“笑”字落笔,酣畅淋漓地渲染了 作者故地重游时的欢悦心情。但若再 深挖一下,为什么时任礼部侍郎(正 三品) 的万士和,却了时梦到严子陵 钓台,向往着这种远尘绝俗的退 隐生活?他的内心深处难道不是非常 压抑郁闷的吗?对钓台的渴慕,正流 露出浓重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的感伤情怀。越是笑得畅快,越 反衬出他的苦闷之深。片刻的欢悦抵 销不了绵长的愁思,浅层的欣慰表象 毕竟遮掩不住意识潜流中深重的悲凉 之感,这才是全词的感情基调。
“二十年前游处好,趋庭犹忆红 颜。”趋,向某地、某物急步快走。 红颜,即少年,指年轻时的自己。青 年时代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以至二十 年来梦牵神绕的那个庭台就在前面 了,睹物思旧,词人一面急不可耐地 直趋而上,一面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 年的虎虎生气,勃勃豪情。可是, “而今狼籍”,一片残垣颓壁,已经 面目全非了。岁月无情,自己也成了 一个两鬓苍苍的垂暮之人,二十年前 那个颜面红润,神采奕奕的翩翩少 年,连同他那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都 到哪里去了?默默地站立在枯枝败叶 之中,只听到强劲的西风,呼啸着直 往松关而去,久久不歇; 只感到阵阵 寒意,从头到脚,久久不断; 只觉得 心如槁木,万念皆休。这山,这草, 这风,这人,沉浸在无涯的苍凉之中。 总想着登山寻仙能带来精神上的解 脱,哪怕是片刻也好,不承想旧地重游 却让自己陷入更深的苦闷困惑之中: 大千世界,茫茫苦海,何处是归宿?
这首词剪裁十分精当。词人记游 是为述怀服务的,所以词中对登山途 中所见,只择其要者,一笔点过,只 用 “乱峰环合碧波寒”七个字,就写 出了富春江上七里泷峡谷处的景观特 色。词人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笑” 衬“衰”,以二十年间的两次登山作 为鲜明对照,以“红颜”比“斑鬓”, 从而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