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2024-09-23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都下思家

回首处,薄业太湖干。半艇春洲芦笋绿,一楼风 雨杏花寒。此景放谁看?

在王世贞现存九十余首词中, 《望江南》一调共有七首之多。本篇 题作“都下思家”。很明显,这是一 首在京都思念故乡的词作。

“回首处”三字,对此已作很好 的说明。就字面来看,词人思念的仿 佛是家乡的田产: “薄业太湖干。” “薄业”,微薄的田产。“干”,水 滨。但就全篇整体艺术构架来看,作 者并非在炫耀其薄业,而是以能有 “薄业”在太湖之滨而感到无比幸 运,无比欣慰。“薄业”在此,是故 乡或故居的代名词。在另首《望江 南》里,作者也写到这种感情:“柔 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住 五湖东。”“五湖东”与“太湖干”是同 一个意思。这首词以“回首处”三字领 起,词人回忆中印象最深、最美的东西 是什么? 当然是初春的景象了。但是, 江南春景值得“回首”的东西实在太多 了,在这首仅有二十七字的小令里是 无法完全表达的。词人经过筛选提炼, 把他记忆中认为最有诗意的场景用极 其精炼的语言表现出来了: “半艇春 洲芦笋绿,一楼风雨杏花寒。”前一 句是视觉形象,是目之所见; 后一句 是听觉形象,再辅之以体肤的感受。 “芦笋”,芦苇的嫩芽,似笋而小。 作者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让它从水 中小块泥土中破土而出,把嫩绿的颜 色献给春天。这绿色并非远望之所 得,而是坐在小艇上发现的,因此句 首冠“半艇”二字。此二字很值得玩 味。词人不说“一艇”,也不说“满艇”, 而只言“艇”之“半”。“半”,不是 客观事物科学准确的量词,而是一种 带有象征意义的心理分寸感。时值早 春,芦笋刚刚钻出嫩芽,其绿色是极 其淡微的,还不可能填满“春洲”, 只是词人驾着小艇在“春洲”附近寻 诗才发现的。同样,这嫩的,浅的, 淡的“绿”,也无法映满小艇,“半”, 适度地表达出作者极其细微的美的感 受,诗意也由此而喷薄欲出。因为它 传达出春天的信息,预示着烂漫辉煌 的新春的到来。这可以说是上联。下 联:“一楼风雨杏花寒”。上联写 “芦笋”,点“绿”; 下联写“杏花” 著“寒”。“寒”是体肤的感受。但 同时又含有视觉形象: “杏花”。“红 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魏 夫人《菩萨蛮》) 可见,“杏花”本 身就含有“红”的色彩。但词人这里 强调的不是色彩而是“寒” 。“杏 花”为什么“寒”? 一是它在早春开 放,冲寒斗冷; 二是因“一楼风雨”。 这是推己及物,把自己的感情投放到 “杏花”身上的一种诗的感受。可以 想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春夜,他曾 静卧小楼之上。刺骨的寒气伴着风声 雨声,进入室内,渗透到各个角落, 给人以充溢盈满之感受,故曰“一楼风 雨”。此刻他敏感地从听觉感受、体 肤的感受转想到室外的“杏花”,它 不是要比室内的人更多一层风雨的摧 残和寒气的侵袭吗? 由此,我们很容 易联想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 花。”但这二者的意境却有所不同。 陆诗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表 现的是对春天的喜悦之情; 这首词也 是由听觉转为视觉,但它表现的却是 对春天的怜爱。最后,以感叹作结; “此景放谁看?” “放”,教也。这 样的美景,如今留给谁去欣赏呢?结 处与首句上下呼应,使小词首尾联贯, 一气呵成,意味深长。沈谦在《填词 杂说》中说:“小词要言短意长,忌尖 弱。”又说: “词不在大小浅深,贵 于移情。”这首词就兼有上述两个特 点。

还有两个特点,似乎也值得一 提。一是运用回忆手法,结构全篇, 可以突出最美、最强烈的感受并借此 感染读者。二是以数字入诗,可以增 强作品的形象性与心理效应。“半”、 “一”的作用即体现在这里。“半壕 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 《望江南》) “愁一剪风快,半篙波 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周邦彦 《兰陵王》)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 城山色半城湖。” (大明湖楹联)在 运用数字方面均是成功之作。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