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花似雪,东风夜扫苏堤月。苏堤月,香销南国,几回 圆缺。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 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
生于明末清初之际,以文章见长 的方以智,虽非词坛巨子,然而他的 这首《忆秦娥》,却是情景两融、寄 托遥深的佳作。
从词的浓重的感伤情调看,此词 可能作于明亡之后。全篇以伤春伤别 为抒情线索,通过对花月、杨柳、潮 声的描绘,慨叹美好岁月的消逝,并 隐隐透露了家国沦亡给词人带来的深 沉苦闷。
上片首句从花、月落笔,总写苏堤 月夜,无情的东风吹打得落花如雪, 惜春伤春之感初现端倪。接着,按词调 需要,迭唱“苏堤月”三字,从而勾 连上下文。“香销”句照应首句, 言即在南方,花已落,而春光亦将消 逝;“几回”句照应“东风”句,感 叹月儿不能长圆,总是圆了又缺,伤 感之情又深一层。世人常以“花容月 貌”状女子之美,又常以“花好月圆” 状生活之幸福、美满。可词人却根 据主题的需要,突出落花飘零、月儿 常缺这一自然景观,巧妙地抒发了好 景不常的感慨,而哀世伤时之情,亦 在不言之中。
下片换头紧承上片惜春伤春之 情,写钱塘江上的潮声和江边的杨 柳: 那气象万千、令人神往的钱塘大 潮,如今已经消歇,那江边折柳送行的 感人场景,也不复出现。“潮声歇”、“谁 攀折”六字,先倾诉,后发问,声情 毕现,动人心魄。吟咏至此,象上片 重迭“苏堤月”以强调月儿的圆缺一 样,作者又借重迭“谁攀折”三字, 将读者的视线带到古今送别之地—— 西陵渡口,这里,曾是挚友送行之 所,情侣话别之处。可是,由于世事 沧桑,如今西陵渡口既不闻车马喧嚣 之声,又不见折柳送行之人,它只留 下了一个空荡荡的渡口,此情此景, 怎不叫人触目伤怀。按,古今送别已 够凄苦,如今连送别也成了梦幻,岂 不叫人更加伤心! 这里流露的物是人 非,时销世换之感,和上片一脉相 承。明写人间离别之事,实亦暗含江 山易主,昔日繁华一去不返之意。
此词的本事和具体背景已不得而 知,笔者怀疑,上片“香销”句及下 片“江边”句为相互呼应之笔,并有 可能是有所实指。如果理解为诗人所 爱之人已经“香消玉殒”,因而才无 人前来“西陵渡口”折柳相送,从而 引起了一番感叹,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的。而作为明亡之后“麻鞋独入林” 的爱国遗民方以智,在抒写个人哀愁 的同时寄托深沉的家国之思,更是情 理中事。
当然,对诗词的理解亦可不必处 处坐实,应重整体品鉴。借香草美人 以抒发家国之思的手法,在古典诗词 中时有所见。读此词,读者自可从作 品的整体形象和词人悲怆的咏叹中, 倾听到词人灵魂的颤动,感受到他由 于国破家亡而形成的悲凉心境。以小 见大,含而不露,于隐微之处寄托深 沉的家国之思,正是这首词在艺术上 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