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东洲桃浪
剪中流、白芳草, 燕尾江分南浦。 盈盈待学春 花靥,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几许浮萍,旧 梦迷残絮。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 载取春归去。
佳丽地,仙院迢迢烟雾。湿香 飞上丹户。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天花雨。君 莫诉! 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便 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
这首词咏潇湘小八景中的东洲桃 浪 按题意,应该集中笔力描写千株 桃花的缤纷美艳或芳洲的迷人景色才 是,但细读全词,作者的旨意似乎不 在于此。
上片写东洲桃花昔日的美姿和旧 梦中游客的情兴,而以春归作结。首 句“剪中流”与第三句“燕尾江分南 浦”相照应,是说东洲居于江心,江 水流过此洲,被剪成南北两股,远远 看去, 就象是燕尾一般, 次句“白 芳草”化用柳恽《江南曲》“汀洲采 白”句意, 暗点“洲”字。“盈盈 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反用 崔护《游城南庄》诗的后两句:“人 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诗说人面似桃花,因此见桃花而 思人面; 本词说,桃花似人面,因 此见人面而思桃花。“年年如故”,即 崔诗“依旧笑春风”之意。“盈盈待 学春花靥”,用拟人化手法写桃花的 的轻艳可爱,极为传神。可是这一切 美好的景象,随着春天的归去,将转 瞬而逝。“留春住”以下六句写强烈 的恋春、惜春意识。“几许浮萍,旧 梦迷残絮”,为春末景象。古人认为 “杨花(即柳絮)入水化为浮萍” (《埤雅·释草》) 。“浮萍”而曰 “几许”,可见为数不多。“絮”前 着一“残”字,更见韶光已晚。尽管 如此,“浮萍”、“残絮”仍然在梦 境中迷恋着春光。“棠桡无数”三 句,不妨理解为“旧梦”中的热闹景 象。在桃花盛开的时节,这里游船来 往不绝,连月夜都有人驾着莲舟遨 游,象太乙仙人一样欢乐,象汉成帝 载着赵飞燕在太液池中泛千人舟那样 尽兴,但春天终于归去,就象是被这 些游船载走了一样。在上片中,作者 的恋春、惜春的意识具体表现在“笑 几许浮萍”的“笑”字中。“浮萍”、 “残絮”想“留春住”,作者及游人 何尝不想“留春住”。但春天终于未 能留住。“浮萍”、“残絮”徒劳梦 想,固然可笑,但作者自己何尝不是 如此! 笑“浮萍”、“残絮”,实是词 人自笑自怜。何况词中的“旧梦”两 字,不无寄托,且明亡以后,作者遁 迹荒夷,与“浮萍”、“残絮”相去 几许?故上片写景之中,时时流露故 国之思。只是词晦意隐,不易觉察而 已。
下片另出一境,写东洲桃花突然 遭受的一场洗劫。“佳丽地”两句是 说洲上有寺观仙院,香烟缭绕,一派 平静景象。以下三句由静而动,写风 雨骤至。“湿香”喻被雨水浸湿的花 瓣。这些花瓣,经大风一吹,四处乱 飞。有的飞上仙院的朱门,有的飞上 了道士的醮坛,在星斗般稀疏的灯光 下,乱飞的花瓣就象是下了 一天花 雨。经过这番洗劫,洲上的桃花凋零 殆尽,不堪回首了。“君莫诉”以下 六句是作者的感慨之词。“桃根已失 江南渡”是说不仅桃花凋零,而且连 桃根也丢失了。晋王子敬诗云:“桃 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作者不说 “桃叶已失江南渡”,而说“桃根已 失江南渡”,这就暗示读者,作者咏 东洲桃浪是有寓意的。当时清军攻破 南京,南明政权根本已失,恢复无 望,作者只能借题发挥,一抒故国之 思。“风狂雨妒”,隐喻当时清军凶 猛的攻势。处此逆境之中,作者深悲 极痛,而又无法可想,因此只好叹息 自己找不到避乱的桃花源。
叶恭绰说:“故国之思,体兼骚 辨。船山词言皆有物,与并时批风抹 露者迥殊。知此方可以言词旨。” (《广箧中词》卷一) 这段话,移作 本词的评语,也是很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