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
燕子矶秋眺
岷峨万里,见渺渺、水流东去。指远近关山,参 差宫阙,起灭长空烟雾。南望沧溟天边影,辨不 出微茫尽处。叹三楚英雄,六朝王霸,消沉无 数。
从古长江天堑,飞艎难渡。自玉树歌 残,金莲舞罢,倏忽飞乌走兔。燕子堂前,凤凰 台畔,冷落丹枫白露。但坐看、狎鸥随浪,渔父 扁舟朝暮。
在今天南京市东北郊的观音山 上,有石岩屹立于长江边,三面悬 绝,形如飞燕,这就是燕子矶,是个 观览江山的胜地。这首词即作者秋日 登上燕子矶眺望有感而作。秋日天高 气清,故可以纵目远望。词的上阕, 即写远望。远望无际,于视线之外出 以想象,实中有虚,远望的范围就扩 大了,既表现了山川的宏伟气势,又 表现了作者的开阔胸襟。作者从长江 落笔:“岷峨万里,见渺渺、水流东 去。”“岷”,岷江,在今四川省中 部,古人认为长江之源。“峨”,峨 眉山。“岷峨”,泛指岷江流域。作 者登上燕子矶,面对长江,西望则 “岷峨万里”,仿佛长江自发源处滚 滚而来; 东望则“见渺渺、水流东 去”,仿佛滔滔长江已然奔流入海。 此词一开始即溯江之源,又顺江入 海,均系想象,视力实际上是达不到 的。但作者放目则骋怀,俨然万里长 江尽收眼底。未写燕子矶,先写长 江,长江气象如此恢宏,屹立江边 的燕子矶不消说自是一方胜境。所以 开头三句写长江,也就是写燕子矶, 点明燕子矶的地理形势,而秋日眺望 的题意也一并拈出。词人入手先用虚 笔,接着“指远近关山,参差宫阙, 起灭长空烟雾”,则是落笔在实处。 三句以 “指”字领起,“指”的范围 包括“远近关山”、“参差宫阙”和 “起灭长空烟雾”。“指” ,又是 “秋眺”的具体化,手中所“指”, 即“眺目”所见。词人目 “眺” 手 “指”,从“岷峨万里”不尽长江这 个大处、远处,转到燕子矶所在的南 京古城这个小处、近处。“远近关 山”,说的是南京的地理环境,所谓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参差宫 阙”,说的是南京的历史变迁。就是 这个以 “六朝金粉”著称的南京,从 长江边的燕子矶望去,在“起灭长空 烟雾”的广阔背景下,显得极为雄伟 壮丽。“远近关山,参差宫阙” 二 句,已隐然寓含兴亡之感,而 “起灭 长空烟雾”一句,则在描绘四周忽明 忽暗的雾气烟光的同时,透露出词人 登临眺望的万千思绪。“心事浩茫连 广宇”,词人再把笔端推向虚境,“南 望沧溟天边影,辨不出微茫尽处。” 燕子矶在南京东北郊,纵览南京的 “远近关山,参差宫阙”,自然是 “南望”,随着“起灭长空烟雾”, 更向南放目,只见空旷杳茫,直到天 的尽头。“沧溟”,指幽远的高空。在 极高极远的“微茫尽处”,已是迷蒙 一片,看不清晰了。“望”之极远, 思之极深,“微茫”之“影”渺邈莫 “辨”,内心之潮起伏无已。是何等 的思绪,何等的心潮呢?“叹三楚英 雄,六朝王霸,消沉无数”三句,将 “远近关山,参差宫阙”所寓含的兴 亡之感和盘托出。“三楚”,本指战 国时楚地,相当于今天黄淮至湖南一 带。《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引孟 康语:“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 楚,彭城为西楚。” “三楚英雄”, 就是指秦汉之际以刘邦、项羽为代表 的豪杰之士,他们都想争夺秦朝天 下,所谓“群雄逐鹿”。南京属南 楚,又近彭城、沛县,所以联想到 刘、项等“三楚英雄”。“六朝王 霸”,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六个建都于南京的各代君主。词人由 南京这个特定地区,联想到从秦汉之 际至三国、南北朝的许多争王图霸的 历史人物。尽管他们有的曾叱咤风云 烜赫一时,有的曾坐断江南,窃位自 尊,但都随着长江流水逝去而“消沉 无数”,仿佛 “长空烟雾”的自“起” 自“灭”。眼前的 “远近关山,参差 宫阙”,不过留下他们的一些陈迹, 提供给后人凭吊罢了。“消沉无数”, 与开头写长江的 “见渺渺、水流东去” 遥相呼应,就是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词所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这里,“三楚英 雄”是宾,“六朝王霸”是主。词人 从“消沉无数”的历史人物中,着重 就南京建都的“六朝王霸”兴亡抒写 感慨。词的上阕主要写由燕子矶“秋 眺”所见南京景物,虚景实景相兼, 远景近景交错,而于歇拍处略示观 感,带出怀古之意。词的下阕就围绕 南京古城的往昔,主要写 “秋眺”所 引发的历史情思。照应起句“岷峨万 里,见渺渺、水流东去”,换头仍扣 着长江来写:“从古长江天堑,飞艎 (船只)难渡。”《南史·孔范传》: “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 度。”自古以来就有这一类说法。按 说南京有天险可凭,在此建立的政权 理应国祚长久。然而六朝频繁易代, “悲恨相续”; 由此看来,“飞艎难 渡”实是飞艎“易”渡。关键在于 “六朝王霸”大多暴虐无道,或骄奢淫 佚,人事不修,即有优胜的地理条 件,也会享国不永,转眼之间如“起 灭长空烟雾”。“自玉树歌残,金莲舞 罢,倏忽飞乌走兔”三句,说的就是南 朝统治者的荒淫无度,自取灭亡。“玉 树”指歌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 制作。《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杜淹 对唐太宗说: “陈将亡也,为《玉树后 庭花》,……所谓亡国之音也。”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诗说:“天子龙 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许浑《金陵怀古》诗也说: “玉树歌 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金 莲”,据《南史·废帝东昏侯纪》, 齐东昏侯(萧宝卷)“凿金为莲花以 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 ‘此步步 生莲花也。’”后人遂称女子的双脚为 “金莲”。这里作者用 “金莲”来代 指宫娥的舞步。相传日中有金乌,月 中有玉兔,“飞乌走兔”,意思是日 月迁移,时光流逝。“飞乌走兔”已 经相当的快了,加上“倏忽”二字, 那就快得无以复加。它既指六朝亡国 之昏君在当时如昙花一现,转眼即 逝,又指这些昏君之亡国到现在经历 瞬息万变的世代沧桑,不觉已越千 年。如今还留下“六朝王霸”的什么 呢?你看,“燕子堂前,凤凰台畔, 冷落丹枫白露。”燕子堂,用刘禹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 家”诗意,代指贵族府第。凤凰台在南 京凤凰山上,相传刘宋元嘉年间,有 鸟若凤,翔集山头,乃建此台。词 人即以“凤凰台”代指帝王宫苑。 昔日的贵族府第、帝王宫苑颓败零 落,今天只在气象萧森的“丹枫白 露”中,显得十分的凄寂荒凉。词人 仍就眼前景回顾往日事,扣着题目的 “秋”字。而且,词人并以眼前景收 结全篇,即景抒情,以景寓意。“但 坐看、狎鸥随浪,渔父扁舟朝暮。” 首尾呼应,还是回到长江的描写上来, 只见江面上依然水鸥逐浪而飞,依然 渔父驾舟而渔。“狎”是亲近的意 思。人无机心,则水鸥与之相亲,故 称“狎鸥”。驾舟之渔父与逐浪之水 鸥亲近相处,互不干扰,足见渔父之 襟怀萧散,不以世事为怀。渔父 “朝 暮”逍遥自乐,仿佛 “随浪”的 “狎 鸥”无拘无束。词人不完全是宣扬隐 居遁世,其用意还在指明封建统治者 腐化享乐,必然招致败国亡身,在历 史上演出一幕幕短暂的悲剧,到头来 都付与渔樵闲话。这些兴亡的感慨, 这些历史的反思,并不直接说出,只 描绘“秋眺”的眼前景,让读者自己 从中去领略、体会,越显得兴味深 长,含意不尽。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 发思古之幽情么?不。作者《淮望》 诗说:“泽国关山连二楚,英雄遗略 感群才。” 《登宣武门杂兴》诗又 说:“中原事业需匡济,谁许莼鲈慕季 鹰。”作者是怀有政治抱负的。他的 吊古,实是伤今。这首词可能作于南 明弘光政权覆灭之后。弘光政权建立 于南京,当时本来具备足以抗击清兵 的各种有利条件,但清兵却轻易渡 江,攻入南京,弘光帝成了阶下囚。 弘光政权存在一年光景,便土崩瓦 解。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 个统治集团享乐腐败。计六奇《明季 南略》卷二记载,“时上(弘光帝) 深居禁中,惟渔幼女,饮大酒,杂伶 官演戏为乐。”这与六朝亡国之君, 何其相似乃尔。显然,词人在作品中 借六朝影射南明弘光朝,意欲总结历 史教训。读者读到词中“燕子堂前, 凤凰台畔,冷落丹枫白露”,不是很 自然地联想到后来“借离合之情,写 兴亡之感”的《桃花扇》在《余韵》 中哀悼弘光朝的“那乌衣巷不姓王, 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