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村 居
长堤细柳隐虹桥,弄笙箫、伴渔樵,醉倚枫林, 仰面挂诗瓢。释卷正逢秋水涨,临古渡、放轻 舠。
夕阴西下暗窗绡,雁声高、笛声遥。碧 簟凉生,细雨燕辞巢。隔岸篝灯孤艇泊,沽浊 酒、短扉敲。
沈泓一生,基本在乡间渡过,本词 即写其村居生活的亲切体会和怡然自 得的心境。
词人闲居乡里,周围风景如画: 堤岸长长,细柳成行,虹桥弯弯,隐 约可见,生活其间,更是丰富多彩。 时而吹笛弄箫,与渔人樵夫为伍;时 而饮酒出游,醉依枫林小憩。心有所 得,便吟诗赋词,投入诗瓢。把卷之 余,纵一叶小舟,飘然秋水之上。这 是多么悠闲自在! 词人选取了有典型 意义的一天。这一天里,他吹奏笙 箫、闲伴渔樵、醉依枫林、漫游寻 诗、把卷吟诵、驾舟古渡,凡文人雅 士所赏识的种种隐逸生活,一一遍 历。短短篇幅,极尽描写村居自得之 能事。一路描写,亦景亦情,处处是 乡村清新迷人的景色,处处又透露出 词人恬然自适的心境。为了突出“村 居”之清幽,词人选取了清旷素雅的 秋天背景。在他人眼中,秋天或许只 是萧条、凄寒、孤寂。在心情宁静、 舒畅的词人看来,清丽的秋景声色毕 具,趣味盎然。一方面,悠扬的笙箫 声,伴杂着渔樵们呢喃的话语声,又 汇融进隐隐的秋水声,组成一首和谐 的奏鸣曲。另一方面,绿柳倒映,秋水 清清,红枫霜染,相映成辉。这里, 着色清丽而不秾艳,音响恬淡而不喧 闹,安馨静谧中显露出勃勃生机。隐 居其间,万虑俱灭,超然尘外。
时光渐晚,夕阳西下。词人兴尽而 归,安排簟席,准备休息了。这时,天色 越转越暗,窗纱上已涂抹了一层黄昏 的暗碧色。至此,“山穷水尽”,词 作应该收尾了。岂知“柳暗花明”, 户外高空又传来雁声阵阵,遥远处送 来笛声幽幽。词人的视野虽然受到限 制,却通过听觉扩展画面,音响越转 越高远开阔。于是,再度牵动了词人 的雅兴。秋夜如水,清凉宜人。如此 良辰美景,词人岂愿轻易放过?词人 依小窗,赏夜景: 外面已下起蒙蒙细 雨,雨中燕子蹁跹起舞。远处,隔岸 小艇孤泊,万径俱黑中闪烁着一星渔 火。近景远景,交相映衬。与白天相 比,夜晚更多了一层幽静、迷蒙。词 人不禁心旷神怡,酒兴又起。他推户 出门,敲响酒家短扉,准备再次对美 景,饮美酒,一尽余兴。村居乐趣, 层出不穷,令他人陡生羡慕之心。小 词到此结束,而“村居”生活并未描写 完毕。沽酒归来,词人是约二三好 友,一饮通宵,还是独自把盏,一醉 方休?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这首词结构相当严密,却又挥洒 自如。词人信笔写来,精心选择的景 物与居者活动,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上下片两幅画面 的转移,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而上片 的自驾小舟与下片的隔岸渔火,“醉 依枫林”与再沽浊酒,皆隐隐照应。 词人超然物外的胸襟,悠闲自在的心 情,贯穿上下,使全词浑然一体。 这应是明亡以前的作品。明亡以后, 词人自以为“君亲两负” (《嘉善 县志·人物志》卷二十一) ,忧心如 焚,自无闲心作此超然世外的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