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2019-07-18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尽日东 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 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这阕《采桑子》主要抒写了词人 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暮春时节的一天,杨花柳絮在东 风的吹拂下纷纷扬扬,弥漫于天地之 间,它们无力地翻飞着,疲惫地飘荡 着,不知所始,不知所止。忽而天空 又飘起了绵绵细雨,雨打飞絮,落地 滚成球状。小雨不停地飘落,东风无 休止地轻轻吹度,楼上的人双眉紧 蹙,默默地注视着寒风细雨中的这一 切。

词的上片所描绘的就是上面这幅 图景。词人从写景入手,着意创造一 种黯然伤神的意境,它一下子把读者 引入那凄迷愁苦的情境之中。“行人 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李 益《汴河曲》),“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春季纷飞的柳 絮的确是很易惹人愁绪的,文学史上 它已成了文章之士寄托愁情的传统意 象。词人在这里描绘“片风丝雨”中 的“烟絮”这一特定景观,其情感特 征也就自然地昭示出来。第三句重复 上句——“玉点香球”,似特写镜头, 突出映现风雨交加中柳絮的零落凄清 之状。这一景物刻绘,既是客观的, 也含有词人主观情感上的深刻寓意。 容易想见,风雨飘摇、柳絮飘零,这 一派暮春景象不正是大明江山日落西 山、大势已去的形象写照吗? 自然界 的风风雨雨隐喻着社会人事的凄凄惨 惨。

“尽日东风不满楼”,巧妙点出 词中主人公所在,使前面劈面而来的 景物描写有了着落: 这一幕幕都是主 人公登楼所见。唐许浑有“山雨欲来 风满楼”之句,后世因之常以“风满 楼”喻大变故到来前总有征兆。词人 这里反用许浑的这句诗,强调“东风 不满楼”,既是感叹“东风无力百花 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期待大风暴 到来、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而不得的 失望与哀恸。这一句既已点出抒情主 人公,下片也就自然过渡到他的抒 怀。

下片由上片愁景转而赋愁情。尽 管明朝上下大批爱国志士,包括完淳 师陈子龙、父允彝及他本人,“艰辛 历尽”,希图“复见天日” (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然终究未能抵挡 满人的铁骑,大明几百年的基业土崩 瓦解,毁于一旦。这怎能不令一生披 肝沥胆、至诚爱国的词人痛心疾首, 愁肠寸断! 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词 人又回天乏力、无可奈何,于是他只能 痛哭流涕,将自己的一腔愁恨诉之于 波涛汹涌、滚滚东流的江水。词中再 吟“诉与东流”,加浓了词所表现的 愁情,我们仿佛看到被亡国之痛折磨 的词人正满腹忧愁地对着无尽的江 水,长时间地低声哭诉。然而事实上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

五代时,南唐曾在南京建都,后 来被宋灭亡。明朝的结局很近似南 唐。完淳抚今追昔,很自然地联想到 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所吟唱的:“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 愁”,显然是词人化用李煜的词句来 抒写自己内心的无限悲哀。“万里”, 强调愁之深广; “带”,突出愁的绵 绵无尽。由于词人将愁情赋予了江水, 而这种愁又至深至广,以致于万里长 江都染上了愁色。这里词人将自己的 主观情感移注到无生命的外物——江 水之上,按照美学理论的常见说法, 这是一种典型的移情手法。

这首词上片景,下片情,以景抒 情,情随景生。作者身罹离难,满怀 深情眷念故国,发为言辞,至为沉痛 感人。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