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 阳楼。
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 白门容易白人头。
屈大均的这首《浣溪沙》词写作 年月不详,亦未著题。《骚屑词》和 《道援堂词》俱收。在本阕前还有另 一首《浣溪沙》(“不折莲茎不见丝”), 词情亦相似。两首词序都排在代州雁 门诸作之后; 按词中字句当在金陵时 所作。先生四十一岁(1670)时离代 州回广东东莞。同年妻王华姜卒。继 娶黎氏亦于1674年去世。这一年先生 从军湖广与吴三桂“言兵事”,后监 军于桂林。1676(四十五岁)辞去桂 林监军,回广东佛山。于1679(五十 岁)时携妻子避地金陵(因参与过 吴三桂军事,在广东有危险)。途经 武汉时,侧室陈氏亡故。先生这次在 金陵一年多,作了很多诗词。于1680 年秋又度南岭返广东沙亭。从词序和 历史背景推断,这两首词很可能就是 这次寓居金陵时所作。这时先生在政 治上失意; 在家庭生活上几年中先后 失去王、黎、陈三位妻妾,情绪当然 是悲伤的。这些都符合这首词的情 感,这些就是它的背景。
词表达的情绪是十分凄惋的。既 是吊古又是述怀,实际上是二者融合 在一起,又以令人肠断的景色相衬 托,写出作者无可奈何的哀思。看看 词是怎样写的吧,首二句以寓情于景 兴起,这时作者眼中的景却是:“一 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 每一片花都带着愁思,而这种愁却未 随江水向东流去而消失; 它滞留在这 里不动总是让人悲伤。诗讲究“诗 眼”,词其实也有“词眼” 。这个 “不”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词眼。 一般讲,“愁”是可以被带走的,而 这里却偏说,这个愁未能被流水所带 走,这是因为它太重了; 这和李清照 《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愁”是一样 的沉重。愁不走,它到哪里去了呢? 它却飞去依附景阳殿的楼阁去了。景 阳殿是南朝金陵的宫殿名,陈后主被 隋师围困即由此殿出后门与张、孔二 嫔妃匿于胭脂井中,后被俘去长安。 陈后主事,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只是 这里象征着国破家亡的地方,无疑地 是寄托着家国之思的。下片更加深一 层说,以金陵建都的东吴、东晋和南 北朝的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都已成了陈迹,先后消亡了,现在所 剩下来的只是年年重生的芳草而已; 历史上的一些名园也都是人去园空, 只能听到“鸟空啼”了。这两句是由 唐韦庄的《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 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脱化而来,但很 自然贴切无痕迹。结到最后一句: 金 陵啊! 金陵,是最容易使人头白的地 方! 哀思达到了最高境界。这是因为 金陵这个地方,经历的历史兴亡所演 成的悲剧太多了。白门指白下,因为 这里要求用平声字,不能直接用白下 (下,仄声)而用了白门。白下、金 陵,都是南京,也称江宁,唐高祖武 德时改金陵为“白下”。屈大均曾几 次到南京,并去谒孝陵(明太祖朱元 璋陵墓,在今中山门外),这也就是 他作为一个明遗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