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2019-07-18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蔷薇未洗胭脂雨,东风不合催人去。心事两朦 胧,玉箫春梦中。

斜阳芳草隔,满目伤心 碧。不语问青山,青山响杜鹃。

这首词借写暮春景色,抒发作者 对国事的哀愁。词的上阕重在回 忆,写出对故国的留恋与惋惜; 下阕 重在写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 融。

作者生当明末清初,沧桑之际, 感慨良多。一开篇便展示出他的内心 世界。“蔷薇未洗胭脂雨,东风不合 催人去。”这里的“胭脂”指红色。 雨洗红花,红花所映,雨也似乎变为 红色了。“东风不合催人去”,“不 合”,即不应当。究其意,显然此二 句重在言情。抒情女主人公思良 人,因思忆真切,故而生怨,怨“东 风不合催人去”。因人去,故天各一 方,两处相思两地愁。相思深切,愁 苦至极,痛而泪如雨,于情于理皆可 通也。词人李雯,乃明代崇祯举人, 后入清。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何无 故国之思?词人思念已沦亡的故国, 思念笃实,故而生怨,怨“东风不合 催人去”。此句意是怨岁月不应当催 明代而去,由此可见词人故国情深, 心不忘明,以之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 留恋与惋惜。同时因词人生活在沧桑 易代之际,所以他承受着国破家亡的 深哀巨痛,不能忘怀故国沦丧之苦, 于是形成词人思想性格上一个突出特 点,“心事两朦胧”了。具体来说, 他虽归为清的臣虏但心不忘明,他自 己深深感到人事无常,唯恨长存。为了 要从“心事”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他 便陷入了对“往事”的沉痛回忆。这 里应明确指出词人并没有具体地陈述 “往事”的内容,然而“朦胧”二字 即已概括罄尽。试想,如果没有象电 影镜头那样一幕幕闪现昔日生活的思 想活动过程,这带有强烈感叹色彩的 “朦胧”二字,是说不出来的。可以 这样说,此二字凝聚着词人作为一个 亡国之臣的全部身世之感,不可不言 而又不可明言,它看似抽象,其实, 在表达词人的感情活动方面,是具体 的,形象的。词人思绪朦胧,同良 人,同故国,只好相见于梦中了。由 此看来,词的上阕之境界,乃沉思中 的境界。其结构,起句是借物抒感; 次句是直接赋情; 第三句“朦胧”与 “梦中”彼此承应,不仅造成形式上 的对应美,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 上下两句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感情 境界,把词人对于人生的独特感受和 故国沧桑的深哀巨痛,紧密地联系起 来。

下阕重在写景,然而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句中“斜阳”点明时间, 正值日西沉,天欲暮。日暮之阳,照 临芳草,而又恰恰被芳草相隔,足见 “斜阳”斜的程度。因作为“臣虏” 而思念故国的词人,见此情景,怎能 不使“心事两朦胧,玉箫春梦中” 的心境再次增添无限的愁绪呢?故而 映入眼帘的是伤心的绿,即词人所说 的“伤心碧”。这时,词人的思绪达 到了高潮,于是不禁向青山发问了, 而青山呢?似解人意,故而以“响杜 鹃”来回答他。读词至此,不禁使人 想起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 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作 冯延巳词)二句,历代词话家对之早 有定评。李词“不语问青山,青山响 杜鹃”二语,以其造语而论,虽无欧 词那样妥贴自然,浑然天成,全无雕 琢之痕,但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 既然说“不语”,那就是说是意问 了,“响杜鹃”于“伤心碧”之情又 增添了无限的忧愁。何以言之? 皆因 用了杜鹃一词。杜鹃,虽只是鸟名,然 而自有一番说法: 以古传所记,蜀主 杜宇,国破人亡后化为杜鹃,日夜哀 啼,泣血方止,故有“望帝春心托杜 鹃”、“杜鹃啼血”之说,词中“响杜 鹃”,显然是暗用古传说,这种修辞 手法,使抒情女主人公、词人“举杯 浇愁愁更愁”了,更能增添因忆而思, 思而不见,故伤其心,不好以语言状 之,而以“杜鹃啼血”指代了,真可 谓典故妙用,曲折有致。

这首词,景、情、意都很明白易 懂,试往深处求之,于明白易懂处, 自有其深意在,可以说有“风骚”之 遗响。《诗经》有“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的篇什 (见卷三《蒹葭》); “候人兮噫! ” 为《楚辞》始调; 张衡有“我所思 兮在太行,欲往从之梁父艰” 的诗 句,这些都有深刻的含义。李雯之思 是故国,又以杜鹃啼血作指代,杜 鹃凄厉的啼声,似道“不如归去! ” 故谭献《箧中词》用“亡国之音”四 字作为对这首词的评语,足以说明此 词的基调是“哀以思”。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