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次清炤韵
漏咽铜龙,风销蜡凤,醒来犹倚香篝。对双鸾临 镜,妆罢还羞。满目青山画里,萦别绪,生怕凝 眸。难消受,一庭芳草,半只帘钩。
悠悠。 春风度也,者千万垂杨,不系扁舟。自吹箫人 去,烟锁云稠。应念别时清泪,登临处、回首江 流。江流下,落花飞絮,遍写离愁。
这首词是写抒情女主人公孤独的 凄苦及对良人的希望。
上片侧重写凄苦之情状。首两句 以几种情物来表示时间。词云: “漏咽 铜龙,风销蜡凤。”其意是说,漏器 吞下铜龙首里的水,风销减了凤蜡, 古代以之表示时间。这两句化用了周 邦彦《解语花》词“风销焰蜡,露浥 洪炉”成句。“醒来犹倚香篝”,这 是从醒后情景落笔,不仅呼应上文, 点明时间的推移,于自然中见章法, 而且以“犹倚”,写尽她孤处独寝的 滋味。试想,她和丈夫欢聚在家时, 是何等情景! 而现在只有她自己,只 好倚香篝而独眠,这该是多么难堪! “对双鸾临镜,妆罢还羞”,这是写 她起床后来到鸾镜前打扮自己的情 景。常言说,“女为悦己者容”,因 其悦己者远在异乡,所以顾镜自怜, 妆罢还羞。羞之余,自然举目远望, 寻郎去处。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满 目青山画里”。此一句说尽,青山渺 渺,人在青山外,希望成泡影。于是 昔日欢聚之情,及今时别离之苦,均 萦绕心头。最后,得出“生怕凝眸” 的结论。“难消受,一庭芳草,半只 帘钩”,其意是说,无法按纳住这满 院芳草而挑逗起的春心。还应指出词 人另有一番苦心,芳草,静态之物, 然含多层意思: 满庭芳草,是客观描 写,丰富和开拓了词境; 草非久荣之 物,则人朱颜憔悴,亦自在意中; 草 及芳时,犹有人赞惜,人及芳时,谁 为怜叹?我及芳时,良人异乡,则韶 年易过,秋扇之捐,固足忧惧,即令 驻颜有术,常得不老,岂能博取人情 之真,而恒久不变?再说,你总应爱 惜自己! 你怎么也不想想,韶光难留, 青春难再,它就如同芳草一样,眼看就 要春过芳消! 凡此种种意境,皆可从 “一庭芳草”四字生出。正因为此, 本是从哀怨中来,却由爱惜中出,婉 转情深,其苦衷可掬。上片写得曲曲 折折,把抒情女主人公孤眠独寝的凄 苦及醒后的无聊赖的思绪,揭示得极 为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责怪和 希望。“悠悠。春风度也”,起句突 兀,出语情深,震撼着读者的心。 “春风度”,是让人惋惜的,说明 “青山画里” “一庭芳草”的艳美风 物亦将过去,山渺渺兮路漫漫,良人 何时方可还?而且“春风度”是双关 语,让人可以联想到人的青春也会过 去。这是曲折地表现出对良人不归的 一种责怪。下边用移情的手法来写她 对他的“怨恨”,词人说“者千万垂 杨,不系扁舟。”者,即这。这句是 把怨他的情绪,而移情于对垂杨的怨 恨了。唐刘禹锡《杨柳枝》云: “长 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既然它管别离,也应管欢会之事,可 它只系离船,却不系归舟。这移情的 责怪,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 “自吹箫人去,烟锁云稠”,这是用 箫史弄玉事,(见《列仙传》卷上) 以典故本意论,箫史弄玉“皆随凤凰飞 去”,而李雯却活用此典,以箫史指 代丈夫,弄玉自指,句意是: 从夫君 你走后,我同凤女祠一样,被稠云锁 住了,揭示出愁苦、凄凉的心境。 “应念别时清泪,登临处、回首江流。” 是说你应思念当年江边,难舍难离的 情景;你应不会忘记昔日话别,清泪洒 江的往事。显然是以忆当年话别,挥泪 情依,唤醒他今日归心,垂杨系舟。这 是直抒胸臆,以情动人; 亲昵劝告,娓 娓感人。让他每逢登临,回顾江流,离 情脉脉水悠悠,无疑再次写出对他的 期待。煞拍“落花飞絮,遍写离愁”, 用拟人的手法,把情推向高潮,以取 画龙点睛之妙,“此亦词中一格” (见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真 是恰如其分,正中妙处。结拍处,词 人以深挚的感情,奇特的想象,新奇 的比喻和高度的夸张,振起全篇。笔 墨凝重而愁淡淡,境界博大而味无穷 ……
这首词以情胜,唐代诗人白居易 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与 元九书》)明代学者焦竑说: “诗 非他,人之性灵所寄也。苟其感不 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 而动魄,垂世而行远。” ( 《雅娱阁 集序》)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 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 都不能打动人心。” (《论戏剧艺 术》)只有注入感情的作品,才有可 能感染读者。诗人这首和词正因为有 丰富而深挚的感情,才产生了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 命。这首词写得很含蓄,并不明言抒 情女主人公的心理,却通过她“倚香 篝”、“临镜”、“妆罢还羞”及双 鸾惹愁等举动,曲曲绘出,由曲处见 深情;顺序自然,于自然中见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