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塞 上
朔云寒,边月苦。觱栗西风,吹乱黄沙舞。夜半 雪深三尺许。毡帐驼峰,倒载琵琶女。
打围 来,圈地去。银管炊烟,茶煮乌羊乳。蛮府参军 穷塞主。匹马随他,看射南山虎。
打开一卷文学史,新奇瑰丽的边 塞诗蔚为壮观,竞放异彩。而边塞词 虽有范仲淹开风气之先,却终是散兵 游勇,难以成体。真正从审美角度客 观地描写边塞军旅日常生活的,可谓 寥若晨星。正因为此,尤侗的这首 《苏幕遮·塞上》才教人读后耳目一 新。
尤侗三十多岁时,曾以乡贡除直 隶永平府推官。永平府驻地就在长城 脚下,故谓塞上。“朔云寒,边月 苦。”朔指北方。唐诗人严武有“朔 云边月满西山”的诗句。黑云压城, 寒冰映月。云寒而月苦,作品一开始 就将人带入塞上边关特有的广阔荒漠 的环境中,并暗示边地的寂寒,戍守 的艰苦,“觱栗西风,吹乱黄沙舞。” 《诗经·豳风·七月》有“一之日觱 发,二之日栗烈”句,觱栗二字亦可 合用,仍形容严寒,凛冽的西风呼啸 着,遍地黄沙被风吹起,在空中飞旋 弥漫,好象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舞 蹈。一个“舞”字,使冰天雪地,风 沙碛石的边塞瞬间变得雄奇浪漫,富 有诗意。“夜半”句进一步画出边地 的独特景观。在这寒冷寂寥的冬夜, 雪深三尺,戍边的将士不是沉睡梦乡, 而是“毡帐驼峰,倒载琵琶女”。 毡帐,即毡做的帐蓬,宿营时以木支 起,拔营时置之驼背。琵琶女指随军的 乐妓。驼峰上驮着折起的毡帐,倒坐 着弹琵琶的军妓。大雪且是夜半,他 们干什么去呢?与下片连起来看,可 能是去打猎。打猎要起早趁雪,尤氏 《望海潮·观猎》中有“将军坐地分 曹,有健儿行炙,美女弹槽”句,故 又携妓。这两句生动再现了边塞军中 生活的情趣和边地异域的习俗风情。
过片继续描绘军旅日常生活。 “打围来,圈地去。”打围即打猎, “圈地”,是清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手 段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顺治元年 (1644) 清政府颁布“圈地令”,在 近京五百里州县内进行大规模圈地, 设置皇庄、王庄及八旗官兵庄园。尤 侗出塞正在此间,身为小小属官,自 不能免。清初北方统一,边防无战 事,“燕雀排衙,公事弹琴了。” (《苏幕遮·塞上》之二) 来去匆 匆,无非圈地打猎。“银管炊烟,茶煮 乌羊乳。” “银管”即银字,管笛属 乐器,因管上用银作字,标明音色高 低而名。“乌羊乳”,即黑山羊奶。 我国北方牧区有喝奶茶之习,乌羊奶 茶为上。此句镜头一闪,又回到毡 帐。银管初调,炊烟袅袅,乳茶飘 香,在动荡不定的军旅生活中,也有 温馨恬然的小憩。“蛮府参军穷塞 主”是作者自指。“蛮府”指边防帅 府。推官俗称司理参军。他在《念奴 娇》中也曾写道: “我亦蛮府参军, 短衣长剑,喜逐将军猎。” “穷塞 主”一词出自欧阳修,范仲淹作《渔 家傲》 (塞下秋来) 被他讥为“穷塞 主词”。“匹马随他,看射南山虎。” 画面又推向广阔的野外。“他”,指 镇守永平府的将军及其随从们。将军 旋风般驰过,“台上呼鹰,碛中走 狗,千人弓箭横腰。牙纛抗招摇。” (《望海潮·观猎》) 词人拍马紧 随,观看雕弓射虎,以观猎作结,给 人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也许会有人说这首词并无深刻的 思想意义,还对“圈地”津津乐道。 但它真实地再现了清初北方边塞的军 中生活,其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却是 不可否认的。在六十二字的体制中, 边塞风光、异域风俗、野外打猎、军 中行乐等,穿插交织,容量之大,令 人惊叹。所勾画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塞 外军旅生活图,也给予人们一种新鲜 强烈的审美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