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望江南
听宛转,愁到渡江多。杏子雨余梅子雨,柳枝歌 罢竹枝歌。一抹远山螺。
曾几日,轻扇掩纤 罗。白发黄金双计拙,绿荫青子一春过。归去意 如何。
严氏此首《望江南》在当时很有 名气,不少词话都提到它。但不同版 本,上阕竟完全不同。“歌宛转,风 日渡江多。柳带结烟留浅黛,桃花如 梦送横波,一觉懒云窝。” (《瑶华 集》)全然已是另一种情味。不过从 上下阕意思的连贯和整体结构来看, 似乎还是陈乃乾《清名家词》中《秋 水词》的版本更为和谐。
上阕从听歌入笔,写词人行旅的 闻见。词人渡江时听到不知从何处飘 来一阵宛转的歌声,那歌声便象电影 里的主题音乐一样,定下了全词的基 调。“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 繁弦。” (周邦彦《满庭芳》 “风老 莺雏” )美妙的歌声,并未给予天涯 孤旅中的词人以愉悦和慰藉,反而勾 起他一怀愁绪。“愁到渡江多”既是 “多”而非“生”,说明“愁”原本 就在词人胸中,只不过是闻歌而多。 “愁”字是全词之本,同时作的八首 《望江南》,几乎篇篇有愁,离愁、 乡愁、客愁,最深的,怕还是那古道 西风,孤寂落寞,见“春欲尽”而感 伤自己“憔悴尽”的难诉幽怀。由于 这愁绪剪不断,理还乱,下边两句随 着音乐的节奏轻轻荡开。“杏子雨” 即杏花雨。前人常用杏花雨写春天的 来临: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 杨柳风。”这里演作“杏子雨”,为 的是与“梅子雨”对称。“梅子雨”指 江淮流域梅子黄熟时节的连绵阴雨, 正是初夏景象。由春到夏,写的是词人 旅行的时间经历。春天是这样来去匆 匆,“杏子雨”紧接着便是“梅子 雨”,节序的嬗递好象只在一瞬间。 “柳枝歌”与“竹枝歌”均是汉乐府 名,源自民间,这里写词人的行色亦 是匆匆,此地听“柳枝”,他地听 “竹枝”,浪迹江湖,萍踪无定,写 旅行空间的转换。两句一写时间,一 写空间;一写视觉,一写听觉,从而通 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见与闻,浓 缩地、立体地表现了词人的行旅生活。 同时,“余”字和“罢”字又紧锣密 鼓地渲染了节奏,在跳跃、流动的客 体中包孕着主体内心的律动,为下阕 埋下了伏笔。“一抹远山螺”,又拓开 一层。看起来与前几句并无内在联 系,其实不然。无论是杏花春雨还是梅 子黄时,无论是听“柳枝”之地还是听 “竹枝”之地,那一抹远山若隐若现,如 螺如碧,始终出现在他的行旅之中, 给他愁苦的水驿山程添了些许亮色。 因为词人本身就是画家,这一笔涂得 轻盈空灵,萧疏淡远。
如果说词人的愁绪在上阕的雨声 和歌声中还有些飘忽和朦胧的话,下 阕的慨叹则就显得真实而沉痛了。 “曾几日”两句接上阕“杏子雨”句, 仍写季节变化。梅雨如雾的初夏一过, 没几日便手摇轻扇,身着纤罗,到了 仲夏,终于是“白发黄金双计拙,绿 荫青子一春过。”绿树成荫,花落而 子生,夏天已至,整个一个春天过去 了。四时更迭,时光流逝,使词人不 由地感叹岁月蹉跎,人老天涯。“黄 金”在此指功名富贵,龚自珍也有 “黄金华发两萧骚”的诗句。白发已 生,表明青春徒逝; 黄金未得,暗指 事业成空。“双计拙”充分透露出作 者内心深处的双重痛苦与幻灭的悲 哀。既然如此,又何必长久地淹留异 地他乡呢? 由此词人兴起归计。“归” 字既是还乡,又是归隐。“归去意如 何”,虽是自问,其实词人归意已坚。 不久便终于谢老告归,筑“雨青草 堂”及“佚亭”,布以窠石小梅方竹, 过起了宁静的乡居生活。
严绳孙擅写行役寄情,这首小词 虽小,容量却不小。它通过行旅中的见 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朝如青丝暮 成雪”的人生喟叹和白发无成的惆怅, 表达了他向往归去的意愿。构思独特, 翻新出奇,富有动感,意深而语隽, 写得挥洒自如而意境浑然。全词似如 歌行板,清远蕴藉,余味悠长。即使 一向挑剔的白雨斋主陈廷焯,也对此 词备加赞赏,说它“情词双绝”, “真有贺老(方回)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