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旅夜闻蟋蟀声作
试问哀蛩,缘底事、终宵呜咽?料得汝、前身多 是,臣孤子孽。青琐闼边璎珞草,碧纱窗外玲珑 月。 况兼他、 万户衣声, 同凄切。
梧叶 落,西风冽; 莲漏滴,征鸿灭。似杜鹃春怨,年 年啼血。千里黄云关塞客,三秋纨扇长门妾。背 银、和泪共伊愁, 床前说。
这首词作于寄旅江南期间,在一 个凄清的秋夜,作者听到蟋蟀哀凄的 鸣声,引起长期悒郁心头的身世之 感,仿佛蟋蟀和自己有相同的命运,因 而触绪生情,写下了这篇词作,既为 蟋蟀抒愁,也吐露出自己的孤愤。
词一开头,就以拟人的手法,亲 切地向蟋蟀作慰藉似的询问。“试问 哀蛩,缘底事、终宵呜咽?” “试问” 意为借问。“哀蛩”,即寒蛩,是蟋 蟀的别称。作者说: “哀蛩啊! 问问 你为着何事彻夜呜咽哀啼?”接着又 以忖度的口气说: “我料想你的前 身,多分是孤臣孽子吧! 要不,你为 什么啼得这样凄苦啊! ”词句中的 “臣孤子孽”,意即“孤臣孽子”。 这个词语,出自江淹《恨赋》: “或 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孤臣”, 是失势无援的远臣,“孽子”,指 失去宠爱的庶子。作者之所以这样 猜度,原因在于作者自己正有孤臣 孽子的遭遇。作者一生坎坷,多次 遭逢家灾狱难,因此在他的诗作 中,不乏孤臣孽子的哀歌,象“五夜 斗杓初建子,孤臣霜发未逢辰。” (《狱中长至呈同系诸公》) “浣衣 掬尽孤臣泪,剪韭重登君子堂。” (《过米吉土斋中》) “文字缠余 孽,风波到鲜民。” (《写哀》五 首) “蓼莪我亦编曾绝,俯仰乾坤愧 鲜民” (《题岸上入至孝通禅卷》) 那样悲哀的诗句,集中所在都有。这 里问蛩诸句,寄慨无端,不过是借他 人的杯酒,浇自己的块垒罢了。接着 作者以“青琐闼边”等句写蟋蟀哀鸣 的所在,以及它的鸣声在人们感情上 所起的感染。“青琐闼边璎珞草,碧 纱窗外玲珑月。” “青琐闼”即青琐 闱。宫门外刻为连锁文而以青色涂 饰,称青琐闱。后来借指宫门。“璎 珞草”即璎珞藤。这种藤草结子累 累,有似珠玉串成的装饰物璎珞,多 附宫墙生长。“碧纱窗”句活用唐诗 人张仲素“碧窗斜日蔼深晖,愁听寒 蛰泪湿衣” (《秋闺思》),和李白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玉 阶怨》)诗意。璎珞草边,碧纱窗 外,都是蟋蟀在秋夜怆啼的地方。这两 句是说: 你曾经悲吟在宫门外的璎珞 草边,增添文士们的都门秋思,又曾低 吟在碧纱窗下,引起闺中思妇的秋怨, 不仅如此,在这清寂的秋夜,你 的声响,还散入到千家万户的衣声 里,引起多少天涯游子凄切的思家之 情啊!
下片,作者用咏叹的方式,进一 步抒写听到蟋蟀凄鸣之后,悲来无方 的情感。过片“梧叶落”等四短句,既 是客馆旅夜凄清景况的渲染,又点明 了蟋蟀啼怨的季节和时间。梧桐落叶 了,西风吹得凄紧了,夜深沉,莲漏的 水滴声也清澈可数,天外的征鸿已经 飞得不见踪影了,而蟋蟀却在伤情地 啼鸣。蟋蟀逢秋而哀啼,就象春天的杜 鹃啼怨那样,杜鹃年年因伤春而啼 血,蟋蟀一到秋天便尽情哀诉,也是 年年如此,它们之间,又是何等的相 似啊! 然而人世之间,因悲秋而伤感 而悲哀深重的,又无过于下而两种 人: “千里黄云关塞客,三秋纨扇长 门妾”,“关塞客”一般是指远在边关 的征夫,这里却特指远戍边塞的逐臣 迁客,在顺治十四年 (1657) 因科场 案而谪戍宁古塔、尚阳堡的就有多 人。和作者同在京都被称为“燕台七 子”之一的丁澎,此时还远戍尚阳 堡。(燕台七子另五人为严沆、施闰 章、赵宾、陈祚明、张文光) 康熙元 年壬寅(1661)和作者同系诏狱的姬 义卿、祁奕喜也远戍辽西,而江南才人 吴兆骞兄弟则远戍宁古塔(今黑龙江 宁安县境) ,在那黄云莽莽的边塞, 千里尘沙,悲风怒号,秋笳四起,他 们所感受的哀愁,无疑是远过于终宵 呜咽的蟋蟀的。“长门妾”,指失宠 妃嫔。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 后(即阿娇)失宠,别居长门宫,愁 闷悲思,曾以黄金百斤奉司马相如乞 作文以悟主上。这里泛指闭居冷宫的 妃嫔。她们就和精制的纨扇一样,纨 扇一到秋天,就遭到捐弃的命运; 她们一旦失去恩宠,就会永闭长门, 去过那悲惨的岁月,凄风冷雨愁煞 人,她们的哀愁怨抑,也不是蟋蟀所 可比拟的。这两句既和上片的“臣孤 子孽”句相应,更说明蟋蟀之逢秋悲 咽不为无因。 歇拍: “背银和泪共 伊愁,床前说。”是作者在以杜鹃之 啼春,征夫的悲秋,宫妃的凄怨和蟋蟀 之哀啼相比以后,对蟋蟀表示深切的 同情, 银, 指银灯。作者背着客舍 的秋灯,含着清泪和蟋蟀一道在哀咽 悲泣,又徘徊于床畔灯影之前,为蟋 蟀诉说如此。
全词哀感顽艳,意兼比兴,语多 奇警,直而能婉,一气贯注,非大手 笔不能写出此等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