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何处行春不可怜,鹧鸪啼破落花天。深山古道撑 枯木,斜日孤村上冷烟。
歌蜀道、怨巴川,纵 教行得也凄然。伤心不用频传语,久向江头听杜 鹃。
这首词写羁旅之感。全词由首句 春色伤心领起,第二句补出原因,原 来是在这落花时节,残春天气,听到 了鹧鸪叫声。相传鹧鸪叫声为 “行不 得也哥哥”,韩愈《晚次宣溪》诗 云: “客泪数行先自落,鹧鸪休傍耳 边啼”,作者当时远离家乡,羁留巴 蜀,也该是 “恨别鸟惊心”吧!接下 来两句,作者写游春所见之景: 深 山古道,杂乱支撑着株株枯木,幽谷 孤村在斜阳映照下有缕缕冷烟上升。 作者用枯、孤、冷等字作定语,与落 花、斜阳、深山、古道以及鹧鸪声一 起构成了一幅凄冷的有声画。
有了上片所描写的残春景色作铺 垫,下片直抒胸臆就不突兀。换头两 句对蜀道、巴川的歌与怨,既是作者 自己的,又蕴含了历代骚人墨客的。 这里有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啸歌; 有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 地”的感叹; 有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 有期”的哀怨。接下来作者补上一句 “纵教行得也凄然”,与上片构成呼 应之势。鹧鸪叫“行不得也哥哥”已 令人心悸,这儿却用 “纵教”二字先 宕开,再翻进一层说 “行得也凄然”, 就使这明白如话的口语含意凝重, 能行得又如何呢?作者自有“伤心” 事在。正如辛弃疾《贺新郎》词所 写: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 切”,此时的作者禁不起鸟儿的频 频传语,已久立江边,在 “不如归 去”声里如醉如痴了。全词歇拍于杜 鹃声中,可谓意味深长。杜鹃,蜀地 最多,春暮而鸣,声音悲凄,所谓 “一叫一回肠一断。”(李白《宣城见 杜鹃花》),正是作者凄凉心境的写 照。词人客居在外,正在想家,可偏 偏鹧鸪才停,鹃声又起,岂不更添乡 愁?词至此结束,而那种“离怀正无 奈,况复听杜鹃”(宋真山民《泊白沙 渡》)的沉重愁情留给了读者。有了 这一“久向江头听杜鹃”的词人形象, 就使抽象的感情表达得十分清楚,也 使下片的议论与抒情有了形象依托, 这意蕴化的结尾使全词生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