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柳 絮
望去非花,飘来疑雪,轻狂如许。未作浮萍,已 离深树,此际谁为主? 隋堤三月,几回翘首,一 片漫天飞舞。最堪怜,无根无蒂,总被东风弄 汝。
踏歌魏女,离情多少,问道春光何处? 乍扑空帘,旋粘芳径,好倩莺衔取。还思往日, 鹅黄初染,变态顿分今古。枉垂著长条踠地,绾 伊不住。
柳絮亦称柳花、杨花,诗词中咏 杨花柳絮的作品极多。以词而言,苏东 坡和章质夫之《水龙吟·咏杨花》, 已专美于前,陈子龙的《浣溪沙》及 《忆秦娥·杨花》,又以才情绮丽风 流,著称于后。后来作者,似难再出 胜境。然而清初词人,咏此题者仍多, 作者这首《永遇乐·柳絮》,更以俊 丽贴切,为时人誉为佳制。可见一代 有一代的作手,推陈出新,仍然可以 在词坛上占有一席。
上片首韵三句,点画入微。从柳 絮的神态写到柳花的性格。“望去非 花”,即东坡词“似花还似非花”句 意,而以“望去”点明。“飘来疑 雪”,反用谢道韫咏雪 “未若柳絮因 风起”语意,而以“疑”字传神。 “轻狂如许”,用杜甫“颠狂柳絮随 风舞” (《绝句漫兴九首》之五)诗 意,易“颠狂”为 “轻狂”,更切柳 花的性格,富于感情色彩。作者化用 前人诗句,妙在全无痕迹,恰似天然 好语。次韵三句,写柳花飘零的身世。 “未作浮萍,已离深树”是写此刻正 在飞舞的情况,用 “未作” 和 “已 离”来刻画,极为细致,一旦坠入池 塘,化为浮萍,就只能在水面上飘浮 不定了。“此际谁为主”这句,深示 感叹,表明柳絮在辞树之时,已经不能 掌握自己的命运。陈子龙咏杨花云: “怜他飘泊奈他飞” (《浣溪沙》); 又云: “轻狂无奈东风恶” (《忆秦 娥》)。深怜杨花飘零无主。作者于 词句中虽未明示东风之无情,然而笔 意含蓄,盖纵无东风狂吹,杨花仍将 飘泊无主也。作者巧妙地于下文三句 补足此意:“隋堤三月,几回翘首, 一片漫天飞舞。”隋堤多柳,白居易 《隋堤柳》诗有句云: “西自黄河东 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可见其植 柳之多。周邦彦《兰陵王·柳》也 有“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 行色”的词句。三月春深,人们只要 在隋堤上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柳絮漫 天飞舞的情景。可见柳花之飘泊,实 由其心性本属轻狂,不独隋堤之柳花 如此,他处之柳花也是一样。作者用 隋堤之典,不过为了便于说明罢了。 煞拍“最堪怜”三句,用“无根无 蒂”显示柳花之飞与东风戏弄之间的 内在联系,有“无根无蒂”之因,乃 有“总被东风弄汝”之果,“总被” 二句,示叹惋之情,深得诗人之旨。
下片深入一层,转而从人情方面 着笔。“踏歌魏女,离情多少,问道 春光何处? ”洛阳城南有魏王堤,魏 堤亦多杨柳。白居易《魏王堤》诗: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 堤。” “问道春光何处”这句,即从 白诗中化出。词由魏堤而联想魏女踏 歌和情人分别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离 情,也将像柳絮一样飘扬不定。古代 有踏歌送别的风俗,男女相别或朋友 分离,唱着别情的歌,踏地为拍,名 为“踏歌”。(李白《赠汪伦》: “李 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可见踏歌多在分别时进行。)柳絮飞 舞的时候,眼看春天就要过去了,所 以情人们相别,有“问道春光何处” 之语。好象春天会随柳絮飞走似的。 然而在情人们看来,柳花似乎也留恋 春天,作者在下三句写道: “乍扑空 帘,旋粘芳径,好倩莺衔取。”柳花 有时扑向空帘,有时粘留在芳径上, 也有不忍飞去之情。人们设想要是央 求莺儿衔住柳花,也许春天还可以留 住。情人们眷恋芳春,不忍放春天匆 匆归去,所以有此痴情之语。然而春 天毕竟难以留住,柳花的身世,在一 个春天之间的变化,也是迅急的。 “还思往日”三句,想到初春的当 儿,柳眉初展,一派鹅黄嫩绿,才染 上枝头,而今却是柳老飞绵,转眼之 间,顿分今古。当日在枝头黄昏絮语, 而今竟各自飘泊天涯,真个是“共欲 柳花低诉”,还只“怕柳花轻薄,不 解伤春”呢! 歇拍,作者联系柳花和 杨柳的关系,深示惋惜之情。“枉垂 著长条踠地,绾伊不住。”表明此刻多 情的杨柳尽管踠着千万缕长条,不仅 挽不住芳春,也绾不住漫天飘舞的柳 絮,( “踠”字原意为屈曲,此处有 “拖地”之意。“绾”,原意为旋绕 打结,此处作“系”解。)可见柳花 的心性难以捉摸,即使柳树有心绾 系,她还是留不住的。
全词笔致清丽,用典贴切,刻画 精工,为咏柳絮的佳作。康熙中,浙 派词人,好为咏物词,师法南宋诸 家。作者虽为商邱人,常与浙西朱彝 尊、李良年诸人相倡和,集中咏物词 亦多。这首《永遇乐·柳絮》,比之 苏东坡、陈湘真诸作之自然妙丽,虽 似有不及,但在精心结构方面,颇有 引人入胜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