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2023-09-25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易水怀古

击筑遗墟,觅故垒、尽成陈迹。想当日、停杯西 发,壮怀辟易。惨淡徵声歌已杳,潺湲易水寒犹 昔。念燕丹、岂乐蹈危机,他无策。

於期 颈,空函赤。夫人匕,成虚掷。笑舞阳竖子,何 堪争烈。永诀直应毛发竖,密谋何用衣冠白? 叹 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

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北,因战国 末期燕太子丹曾在此送别荆轲前去刺 杀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而著 名。米汉雯的这首《满江红》正是凭 吊这一历史事件。

“击筑遗墟,觅故垒,尽成陈 迹。”筑,古代一种乐器,用尺敲打 而发声,故云“击筑”。据《史记· 刺客列传》(下面引文,未注出处者 均出此。),燕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 上为荆轲祖饯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这三句 说,在当年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废墟 上,亭台楼阁已经不可复得,早就成 为无法寻觅的陈迹。由眼前荒颓的遗 迹,不由得使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想当日、停杯西发,壮怀辟易。” 荆轲知道自己此行不管成败如何, 都难得生还,但他仍然慷慨前去,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词即此而 言,说他当时罢宴西行(秦国在燕国 的西方,故云“西发”),壮怀激 烈,威武昂扬的雄姿,令人惊惧退避, 不敢仰视。但是,这个悲壮的场面更 是历史上的一瞬间,也早已过去了。 接着,词人再转笔写易水送别处的凄 凉景象和他的悲怆感受。“惨淡徵声 歌已杳,潺湲易水寒犹昔。”上句用上 文所引“为变徵之声”的意思,徵声 是古代宫、商、角、徵、羽五声中激 烈高亢的声调。下句则用荆轲歌中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句意。两句意 谓当时惨淡悲壮的歌声已经听不到 了,但易水潺湲,仍然象那时一样的 寒冽。笔墨间流露出作者的怆然之感。 作为历史的一幕,易水送别已经过去 两千多年了,但词人想到,燕丹何以 会有此举,要施行刺客的办法呢?他 评论说:“念燕丹、岂乐蹈危机,他 无策。”用刺客行刺政敌,本是一个 下策,想来燕丹哪里会乐意采用这种 冒险的行动呢? 一定是因为秦、燕双 方,强弱悬殊,除了派遣刺客,别无 其他办法的缘故。“蹈危机”,“他 无策”云云,已经明道出行刺的失 败,使词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展开 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具体评论。

下片叙写荆轲行刺的悲惨结果, 并主要阐述词人对此事的看法、态 度。“於期颈,空函赤。夫人匕,成 虚掷。”於期,樊於期(wū ji), 原为秦将,因得罪秦王政而逃亡于燕, 秦王以千金购其头。荆轲为接近秦王 而行刺,在入秦前,亲自说服於期唯 要他自刎,荆轲用盒子(函)装着他 的头,带到秦国,献给秦王。夫人, 人名,姓徐。徐夫人是赵国的匕首收 藏家,燕太子丹求得了其匕首,荆轲 即用这把匕首刺秦王的,可惜没有刺 中,他却被秦王负剑杀死。这两句是 说,荆轲以匕首刺秦王未能成功,樊 於期的鲜血白流了,徐夫人锋利的匕 首也徒然投掷了。词语之间,词人感到 非常惋惜。但成败并不是论英雄的唯 一标准。荆轲行刺虽然失败了,但他 的英名千古流芳,壮烈的豪举赢得了 历来人们崇高的敬意。“笑舞阳竖 子,何堪争烈。”舞阳,秦舞阳,燕 国勇士,他随同荆轲入秦,荆轲捧樊 於期的头函,舞阳捧地图匣子,以次 进咸阳宫。到了台阶上,舞阳胆怯害 怕,吓得脸变了色,引起秦国群臣的 怀疑,故词中詈之为“竖子”,是卑 贱之人,嘲笑他根本不能和荆轲比高 下。这其实是换一个角度,以舞阳反 衬荆轲,赞扬他的勇武和节义。“永 诀直应毛发竖,密谋何用衣冠白?” 荆轲入秦,决无生还的可能,故说易 水送别是“永诀”。直应,本应,就 应当如此。毛发竖,头发竖立。临别 时,荆轲唱了《易水歌》以后,“复 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 冠。”上句说,这是一场生死诀别, 毛发直立,悲愤凄怆本是应当的。密 谋,指燕丹派荆轲刺秦王是一件秘密 的事情。但荆轲行前,却举行了送别 仪式,“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衣冠以送之。”这样无疑会泄密,所 以,词中说“何用”,何以要这样 呢?下句则说,既然这是一件秘密事, 就应该衔悲忍痛,不要做可以暴露问 题的任何举动,而穿着白色的丧服来 送行无异于泄密。两句一从情理上 说,一从事理说,有同情,有批评,评 说甚有道理。煞尾,作者再发感慨。 “叹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 一般,一样、同样。沙中客,指张良。 他为了替韩国报仇,乘秦始皇东游 时,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 中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事未成功 (参《史记·留侯列传》)。此事发生 在秦统一六国后,较荆轲事为晚。词 人对荆轲和张良不畏强暴,行刺秦王 的壮举极表赞赏。可惜,虽然他们很 有志气,但都没有成功。作者为他们 发出深长的浩叹。

这首词凭吊荆轲刺秦王的史迹, 赞扬他高尚的节义,同时慨叹他疏于 剑术,未能奏功。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 色: 一是追忆史事与评论其成败得失 相结合。不仅对荆轲,对这一历史事 件中一系列有关的人和事都作了中肯 的评说。词人认为燕丹派荆轲行刺秦 王,是“蹈危机”,没有其他良策才 干这种冒险事的,表明他对战国末期 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比较深刻的了 解。他还认为,由于荆轲的失败,樊 於期白白送了脑袋,徐夫人宝贵的匕 首也白丢了,表达了十分惋惜怅恨之 情。对于秦舞阳临敌畏惧,则表现了极 大的不满和鄙视。词中还对燕丹及宾 客送别荆轲,表示了不同看法,认为 这是一件秘事,不应当这样做。这些, 都给本词增添了史论的特色,说明作 者有一定的史识。二是随着作者对史 事的评述,给词带来了明显的唱叹有 致,感慨淋漓的抒情色彩。这一方面 表现在词中的领字,如“想”、“念”、 “笑” “叹”等,都有强烈的爱憎 感情;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词中许多 虚字的运用上,如“尽”、“已”、 “犹”、“岂”、“空”、“虚”、 “何堪”、“何用”等,也都具有作 者不同的感情色彩。这些,使得词读 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