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2019-07-18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咏 史

田光老矣,笑燕丹宾客、都无人物。马角乌头千 载恨,匕首匣中如雪。落日苍凉,羽声慷慨,壮士 冲冠发。咄哉孺子,武阳色怒而白。

试问击 筑渐离,此时安在,何不同车发? 负剑祖龙惊掣 袖,六尺屏风堪越。贯日长虹,绕身铜柱,天意 留秦劫。萧萧易水,至今犹为呜咽。

这首词,对“荆轲刺秦”作出了 历史的评价。上片写荆轲入秦的准备 工作和易水送别的情景,下片写荆轲 刺秦的壮烈场面及对其失败的感叹。 它由衷地歌颂了荆轲的视死如归,义 无反顾; 愤慨地斥责了秦舞阳的怯懦 无能,不足与谋。而对燕丹的冒险行 动,表示理解和同情; 对高渐离之未 能同车出发,表示怀疑和惋惜。词人 巧妙地把有关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 穿插进去,而又不枝不蔓,有声有 色,语多奇气,意能创新,格极雄浑, 调尤雅正,脱尽了词坛柔媚纤丽的积 习,不愧为苏、辛一派的后劲。

长调要有一个整体的结构设想, 头如何起,才能笼罩全篇; 尾如何 结,才能余音绕梁,尽而不尽; 中间 如何铺叙,过片如何贯串,才能在铺 叙之中而变化不居,在错综之中有意 脉可寻。词人在这首长调中,正是这 么进行艺术构思的。词的上片分为四 个层次来写: “田光老矣”三句,是 单起之调,贵在突兀而又能笼罩全 篇。它慨叹燕丹的宾客,全是碌碌无 能之辈,而独对田光的刚肠侠骨,智 深勇沉,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景仰 之意。田光,燕国侠客,可惜年老, 精气已消,不能负重而致远,一种无可 奈何之情溢于言表。真是爱憎分明, 文情并茂。这是第一个层次。“马角 乌头”二句,是铺叙,是写荆轲刺秦 的起因和准备工作,是第二个层次。 相传燕太子丹为质于秦,受到非礼的 待遇。燕丹求归,秦王曰: “乌头白, 马生角,乃许耳。” (事见《史记· 刺客列传》引《索隐》的话及王充《论 衡·感虚篇》) 于是燕丹逃归,欲 设法以报秦怨,这便是燕丹决定采取 冒险行动的缘由。他在得到荆轲的许 诺以后,不惜以百金的重价,购得徐 夫人的匕首,“使工以药淬之,以试 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史 记·刺客列传》)。这是上述两语所 概括的历史事实。在选材上,可谓取 精用宏;在表达上,可谓语少意多。 “落日苍凉”三句,写“易水送别” 的壮烈场面,化用《史记·荆轲传》 中宾客们皆白衣冠送至易水之上, “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 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的话, 为倚声之词。以苍茫的落日,烘托环 境; 以慷慨的羽声,形容悲壮。两者 互为对偶,互为映衬,给人以壮美的 艺术享受。这是第三个层次。“咄 哉”两句,是对秦舞阳的讥刺。它点 化了《史记正义》引《燕丹子》的 话:“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 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也结合了《史记·荆轲传》的“何太 子之遣!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及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 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震 恐”的话,对秦舞阳的怯懦,表示非 常的遗恨。真是事事有据,无一语无来 历。从命意来说,既是对秦舞阳的斥 责,又是对荆轲的惋惜。从结构来 说,既是照应上文的“笑燕丹宾客, 都无人物”,又是引出下文的“试问 击筑渐离,此时安在?”这是第四个 层次。上片的这些层次,不枝不蔓, 能疏能密,条贯之中有错综,铺叙之 中有评论,是咏史词中不可多得之 作。

下片也是分四个层次写的。过片 以高渐离之安在,暗接秦舞阳的无 能。气脉贯串,情理昭晰,出之以提 问,更觉精神百倍,神韵悠然。高渐 离,也是燕国的义士,善击筑,与荆 轲友善,相与歌于市中,傍若无人。 及荆轲失败,乃变姓名为人佣保,以 铅置筑中,伺机扑秦皇帝,不中被 杀。故词人认为荆轲能与他“同车 东发”,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大。第二 个层次是“负剑祖龙”二句,极写始 皇遇刺的惊惶失措。祖龙,指秦始 皇。《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今年 祖龙死”的话。祖,是“始” 的意 思;龙,是“王”的象征。“负剑” 指将剑移到肩上,言剑柄太长,一时 拔不出鞘,故“左右乃曰: ‘王负 剑! ’ 负剑,遂拔以刺荆轲”(见《史 记·刺客列传》)。“六尺屏风”应为 “八尺屏风”之误。《史记正义》引 《燕丹子》曰: 荆轲“左手揕其胸, 秦皇曰: ‘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 听瑟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 ‘罗縠单衣,可裂而绝; 八尺屏风, 可超而越;鹿轳之剑,可负而拔。’ 王于是奋袖,超屏走之。”可见始 皇之所以能脱险者,完全是琴声暗示 的结果。而荆轲之所以未能成功者, 则是他想生劫始皇,欲得契约以报太 子的原故。寥寥两语,隐括了 《 史 记》和《燕丹子》关于“荆轲刺秦” 的场面描写。一以突出始皇的“卒起 不意” ,“不知所为”,完全丧失了 常态; 一以突出荆轲的“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的视死如归精神。第三个 层次是“贯日长虹”三句,歌颂荆轲 的无所畏惧,置生死于度外,并把他 之所以未能成功,归之于天的意旨。 长虹贯日,是一种天象,它预示着将有 非常之变。《史记·邹阳传》载: 荆 轲入秦,曾经出现过“白虹贯日”的 景象。“绕身铜柱”,指 “荆轲逐秦 王,秦王环柱而走”的事。两者都是 极言荆轲的暴烈行动,上干天象,下 尽人事,事之不成,是上天要降浩劫 于人间。这自然是对秦的极端不满, 是对荆轲的极端同情。“萧萧易水” 二句,是情结,是第四个层次。萧 萧,是风声,在这里也是形容环境的 萧条; 呜咽,是水声,在这里也是形 容人们的悲泣。它不仅以铺叙取胜, 而且以韵味见长,尽而不尽,余味无 穷,感人至深,有一唱三叹之妙。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