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度居庸关
崇墉积翠,望关门一线,似悬檐溜。瘦马登登愁 径滑,何况新霜时候?画鼓无声,朱旗卷尽,惟 剩萧萧柳。薄寒渐甚,征袍明日添又。
谁放 十万黄巾?丸泥不闭,直入车箱口。十二园陵风 雨暗,响遍哀鸿离兽。旧事惊心,长途望眼,寂 寞闲亭堠。当年锁钥,董龙真是鸡狗。
居庸关,唐代亦称军都关、蓟门 关。在今北京昌平西北,是长城的一 个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本篇写度居庸 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明亡的 悲愤。
“崇墉积翠,望关门一线,似悬 檐溜。”墉,城墙,檐溜,檐下滴水 处,“崇墉”句横空而起。苍莽雄 奇。“崇墉”写关城雄伟,“积翠”写 翠障层叠。“望关”二句,以“檐溜” 设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居庸关的险 要。三句从“望”的角度,总写居庸 关形势,与下面所写居庸关的萧条冷 落形成对比,为下片的议论抒情作好 铺垫。下面从攀登行进的角度写度关 之难: “瘦马登登愁径滑,何况新霜 时候?”居庸关两旁高山耸峙,当中 是长达二十公里的关沟,词人“瘦 马”度关,此一难也; “径滑”易跌, 此又一难;“新霜时候”,更增加了行 进的难度。两句层层推进,突出一个 “愁”字,不仅为居庸关的险要补写 一笔,而且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词人 度关图”,透露出作者的羁旅穷愁 和萧瑟苍凉的心境。“画鼓无声, 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三句,写居 庸关萧条冷落,今非昔比: 再也听不 到隆隆的战鼓,再也看不见飘卷的红 旗,只有几行败柳在寒冷的秋风中, 在寂寞的关塞上萧瑟生悲……“薄 寒”二句,从天寒入手进一步描写关 塞气氛,表现词人萧瑟苍凉的心境和 羁旅穷愁的感慨。
以上一片写度关所见,虽只是客 观景物的描写,但在两组景物的对比 当中,已隐含着作者的感慨。下片由 写景转入直接的议论、抒情。作者为 什么要写居庸关的雄伟险要?他又为 什么要写居庸关的冷落萧条? 《明史 记事本末》卷七十八: “自成乃更攻 攻宁夏,略定三边,东捣居庸,长驱 京邑……遂使铜驼榛莽,钟虡(jù 巨)灰销。”原来,他是以居庸关为 出发点,表现为李自成“东捣居庸, 长驱京邑”的历史的反思。
“谁放十万黄巾?丸泥不闭,直 入车箱口。”黄巾,黄巾军。东汉末 农民起义军。此借指李自成的军队。 “泥丸”句谓末能守住关口。《后汉 书·隗嚣传》: 王元说隗嚣道: “请 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 一时也。”句用其典。三句意说: 是 谁没有守住关口,让李自成的军队直 入车箱口?在李自成的军队被困于车 箱峡之时,又是谁把起义军放走? 《明史记事本末·卷七十八》: “六 月,总督陈奇瑜困李自成于汉中车箱 峡。会连雨四十日,贼马乏刍,死者 过半,弓矢俱脱,贼大窘。自成乃自 缚乞降,奇瑜许之,各给免死票回 籍。自是复纵横不可制矣。”作者认 为,“丸泥不闭”,让李自成军“直 入车箱口”已是一错,将被困自缚乞 降的李自成放走,又是一错,明将无 能,一错再错,造成不可收拾的局 面。下文二句,是这一历史悲剧的艺 术描写。十二园陵,明代自成祖至熹 宗十二个皇帝的陵墓。明亡,思宗 (崇祯) 葬此,称“十三陵”。在北 京昌平天寿山南麓。两句描绘“十二 园陵”风凄雨暗、鸟兽哀鸣的图景, 将明室覆亡的惨剧形象化和高度浓 缩,隐含着作者无限的哀思。“旧 事”两对句,一承上,一启下。“旧 事”,即“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 鸿离兽”的惨象,也就是李自成“东 捣居庸,长驱京邑”的往事。“惊 心”二字,笔重情悲,正好表现词人 度居庸关时回首明亡“旧事”的心 态,令读者心灵为之震动。“长途”句 引出下句关塞景象的描写:前路漫 漫,一片沉寂,路旁是一个接一个的 亭子和记里程的土堆,向天边伸延。 “长途”二句,写眼前景物,表现词 人苍凉孤寂、彷徨无据的心境,与开 首呼应。歇拍紧扣词题,以议论作结。 锁钥、指关塞,与开首“关门一线”呼 应。豢龙,董氏。相传董姓为豢龙氏 董父之后,故称,此指董卓。董卓于 东汉末年曾为黄巾军所败。词以借指 代讨伐李自成的将领。两句意思为: 尽管关塞险固可守,但固守者都是董 卓一般的“鸡狗”之徒,明室最终还是 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两句上承“谁 放”三句,表现作者无限的悲愤。
综上所述,全词上片写景,暗露 愁怀,下片以议论、抒情为主,既有史 家之笔,亦有景物描写。全篇前后呼 应,笔笔相联,疏中有密。本篇历来 是选家推崇的作品,但词人对待农民 起义军的敌视态度,有着严重的阶级 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