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孤 舟
风暖霁难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 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
人去似春休, 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 烟波各自愁。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的言情词,写 闺中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怀恋之情。落 笔绘摹远景: 暮春气象。言春光转瞬 即逝,天气渐暖。宿雨初歇时,空气 湿润,视线所及处,呈现着蒙蒙雾气 此句另一本作“烟暖雨初收”,异曲 而同工,都给人一种强烈印象: 这是 个令人平添惆怅的季节。次句一转, 着墨眼前景致。“落尽繁花(另本作 ‘燕子归时’)小院幽”,用白描笔法 绘出一幅庭院暮春图。这一句除点明 时序外,情境也得以铺垫,小院的深 幽,使人联想起欧阳修“庭院深深深 几许”的低吟浅唱。读者此刻已在不 知不觉中进了一个静谧寂寥的境界, 神凝意惘,若有所思。“摘得一双红 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词 人构思之精妙,读至此句,方有所悟。 这三句的时空,显然已转入回忆中的 情和景,而它们与前句的衔接,却又 这般了无痕迹。洗尽繁华的小院深 闺,去年如是,今日亦如是,然人却 非故,春去春回,岁月催人。在又一 个春天逝去的时刻,面对仿佛依稀的 旧时景色,油然而生对远人的思念, 别时情景,再次历历在目。她曾亲手 摘下一双红豆,低头悄语: 你我各带 着一颗以志相思吧。话犹未尽,泪已 满襟! 还有谁比她更明白“相见时难” 的痛楚? 这里用一“暗”字,写出 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体贴,更写出了她 此时此刻绝望的心情。暂时抑止泪水 是容易的,但这却意味着她永远处于 被动,永远放弃长久团聚的幸福和权 利。纳兰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词 作,传达了中国传统妇女形象的悲剧 意味。这并非妙手偶得,而是源自词 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淀。久积 而勃发,情深而韵沉。过片直抒胸臆 “人去似春休”,当时之景和眼前之 情再次关合,是感叹,也是怨艾,此 间可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 设”的遗恨?如果说这句含有无可奈 何的况味,那么“卮酒曾将酹石尤” 一句,则表白出一种深挚的追慕之心 了。这句按现代汉语语序理解,是 “曾将卮酒酹石尤”。卮,是古代的 一种酒器; 酹(léi),是洒酒于地 以示祭奠。石尤: 民间传说有女石 氏,嫁尤郎为妇,两人情深意笃。尤 郎从商,时常随船远行。后来一去不 归,音讯杳然。石氏苦待而思虑成疾, 弥留之际,她仰天长叹,立下重誓: “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 天下妇人阻之。”从此以后,商旅行 船若遇打头逆风,就称之为“石尤 风”,止船不行。(事见伊世珍《瑯 嬛记》所引《江湖纪闻》)此词用此 事,极为妥切。女主人公手持卮酒遥 酹石氏幽灵的动态,足令闻者动容并 为之扼腕! 她是如此渴望自己能仿效 石氏女,吹起石尤风阻止夫君的远行。 其情也真,其怨也深! 仅此一句,就 概括出所有独守深闺的女子的情衷。 “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 各自愁。”此三句境界之浑融开阔; 是一般赋写闲情闺怨的小令所少见 的。词人笔触伸入女主人心灵深处, 写出了她聚精凝神中产生的遐想。这 是一个虚景的想象,闺中人神思远游 设想丈夫在桃叶渡口,乘坐一叶扁 舟,消失在雾霭迷离的江上,给送行 人以行程遥遥、不知归期的直觉,然 而聊以自慰的是,他欲归而不得的愁 思正和自己一样。“桃叶渡”,泛指 情人分别之处(晋人王献之曾送爱妾 桃叶于此渡江,作歌云:“但渡无所 苦,我自迎接汝。”事见《古今乐 录》) 。末句很有韵味。中国古诗词 中以江河湖海之浩渺深远来寄寓愁情 的,不可胜记。“一种烟波各自愁”, 在这里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无病呻吟或 缀景之语。从情节看,紧承上句扁舟 远行之意,是实写; 从闺中人心情出 发,则是设想对方之愁以反衬自己, 有愁上添愁的沉重感; 从词意看,化 用前人词语来造就一种不脱不粘的审 美境界。崔颢《黄鹤楼》句云: “日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写离人之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 一》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 风各自愁。”是写一种愁情,两处承 担。纳兰词歇拍,以深情入,以淡语 出,借景传情,进而挽合了 “孤舟” 题意。由此可见,纳兰在师心蹈迹的艺 术追求中,具备何等化迹无痕的功力。 全词不显沿袭之病而反见慧心,对于 人物心理历程的把握,是极为准确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