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蟋 蟀
并力将秋织。冷嘈嘈、乱嘶阶缝,欲听还急。做 弄西风纤翅巧,奏动一庭弦笛。要闹破、晚凉消 息。月黑灯昏星露下,为听伊、立得双鸳湿。金 井畔,春山窄。
催残节序莎鸡迹。笑区区、 不平因甚,相逢冤敌? 鼓臂挣牙真个猛,斗却江 南半壁。可还记、那时军国? 雨歇荒村乡梦断, 一声声、搀着寒砧泣。莫诉向,天涯客。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之作。起句 “并力将秋织”,简洁而又巧妙地点出 季节,暗示是蟋蟀在叫。因为蟋蟀鸣 于秋,似在催促织妇,故又名促织。 如果说,蟋蟀是用它的鸣声唤来了秋 天的话,那么,词人言其“织秋”, 则非常新颖别致。所谓“并力”,亦 即许多蟋蟀齐声鸣叫,因此,逗出下 文对鸣声的描写:“冷嘈嘈、乱嘶阶 缝,欲听还急。”接着,“做弄”句 又换了一个角度来写: 蟋蟀鼓翅而 叫,故作者写其“纤翅巧”。蟋蟀在 西风中鼓翅,故云“做弄西风”,然 又焉知它不是被西风做弄?这一句写 得意味深长。接下来“奏动”句,则 是以蟋蟀之声比弦笛之奏,为其鸣声 染上几分诗意和美感。而蟋蟀之所以 这样叫,是“要闹破、晚凉消息”。 节候的变迁,大自然的运转,究竟是 什么操纵的呢? 因此,词人感到,蟋 蟀凄冷的鸣叫,不仅是报秋,而且是 要探究寒秋的奥秘。以上几句,写蟋 蟀叫声,形象、生动而逼真,见出作 者的观察和体会细致入微。以下则由 写物转而写人。鸳,即鸳鸯履。星月 稀疏,灯火昏黄,满庭露水,为听 蟋蟀叫,她的绣有鸳鸯的鞋子都被打 湿了。她这样长夜悄立,难道真的是 为了听蟋蟀叫吗?词人避而不谈,只 是对环境和人物再描上两笔: “金井 畔,春山窄。”金井,施有雕栏之 井。李白《长相思》云:“络纬秋啼 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此用其 意。春山,古时形容女子眉毛,有眉 山之说。欧阳修《踏莎行》云:“蓦 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春山窄”,犹言女子皱眉。这实际上 已经含蓄地回答了主人公长夜悄立的 原因。
换头一句又点出时序。莎鸡,虫 名,又名络纬,俗名纺织娘。《诗· 豳风·七月》: “五月斯螽动股,六 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笺》云:“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 床下,皆谓蟋蟀也。”至蟋蟀叫时, 莎鸡已不“振羽”了,故云“催残节序 莎鸡迹”。此为渲染秋天的凄寒。 “节序”,时序,时令。以下几句, 又就蟋蟀的习性来写。蟋蟀虽小,然 生性好斗,因此作者问道: 区区小 虫,为何一定要成为冤敌?这一问, 意在言外,因为,蟋蟀有好斗的习 性,人们便有了斗蟋蟀的风习,至此 便得以掉转笔锋,转入对历史的沉思 和批判。“鼓臂挣牙”以下四句,写 南宋权相贾似道事。据《宋史·贾似 道传》,咸淳六年(1270),蒙古攻 襄樊甚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阁 亭榭,作半闲堂,……日肆淫乐,与 故博徒纵博。……尝与群妾踞地斗蟋 蟀,所狎客戏之曰:‘此军国重事 耶?’”正是由于贾似道的腐败统 治,蒙古兵才得以步步进逼,最后灭 掉南宋。因此,词人感慨道:“斗却 江南半壁。”一个“斗”字,语意双关, 既指蟋蟀之斗,也指贾似道拿宋朝的 半壁江山斗着玩,十分沉痛。接下 来,笔锋又转回词人本身,仍从蟋蟀 的鸣叫着笔。“雨歇荒村”之时,一 声声促织哀鸣,搀和着寒砧之声,如 泣如诉,打断了天涯游客的乡梦,令 他心碎,所以说:“莫诉向,天涯 客。”而寒夜操砧者,也可能就是上 片“立得双鸳湿”的思妇,她与“天 涯客”大概都是宗国惨变的被祸者 吧! 上下两片,形式上断成两截,至 此乃溶成一片。
从思想内涵看,这首词继承了南 宋爱国词人所开创的传统,借咏物抒 发爱国情怀,表现了对明亡的反思, 寄托了对明亡的伤悼之情。南宋姜夔 有咏蟋蟀词《齐天乐》,其《序》有 云:“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 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 齿为楼观以贮之。”词的主题是哀悼 北宋沦亡,揭露北宋淫靡的社会风 气。姜、汪两位词人可谓异代同心, 同工异曲。而在表现手法上,与姜词 多用侧面烘托、较重概括性不同,汪 词多用直接描写,较重具体性,又有 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