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2024-04-04 可可诗词网-金元明清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渡黄河

怒浪如山,正急桨、黄流争渡。看滚滚、来从夭 上,建瓴东注。手挽狂澜原不易,石填大海终何 补? 最堪怜、断岸泣遗黎,悲难诉。

待议 浚,茫无路。待议塞,浑无绪。问年来谁是,济川 才具? 细雨绨袍全湿透,斜风破帽惊吹去。恁艰 辛、犹自喜身闲,同鸥鹭。

孙朝庆这首《满江红·渡黄河》 词,以渡河为题材,描绘了黄河的雄 伟气派以及泛滥为灾、残害两岸人民 的景况,从而揭露了清统治者不治理 黄河的罪恶。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黄河的浩荡奔 流,及其对两岸人民的危害。开头两 句:“怒浪如山,正急桨、黄流争 渡。”先以近镜头展现出一只小船在 那浪高如山,水流迅猛的黄河面上急 桨争渡的场面。一个“怒”字,描绘出波 涛的汹涌澎湃; 一个“急”字,显示 了船夫的使劲划桨; 一个“争”字, 便写出了黄河的水流之急,如果不是 河水急流,小船何须与黄流争渡呢? “黄流”,即黄河的水流。正是这 “怒”、“急”、“争”三个字,使 整个场面动荡激烈,表现出黄河的水 急、浪高、势猛。这两句似信口而 出,却写得极其浑雄有气势。然后, 镜头拉远了:“看滚滚、来从天上,建 瓴东注”,远远看去,只见那黄河之 水从天上滚滚而来,以高屋建瓴之势, 向东流去。“建瓴”,即高屋建瓴, 是从房顶上往下泻水的意思,比喻居 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黄河发源 于青海昆仑山脉,地势极高,故有 此喻。这三句出自李白《将进酒》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写出了黄河水流之急,势不 可挡。前六句以一近一远两个镜头, 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派,为下面的议 论作了铺垫。“手挽狂澜原不易,石 填大海终何补? ”“石填大海”,出 自《山海经》:“发鸠之山……有鸟焉 ……名曰精卫, 其鸣自……常衔西 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两句是说: 要挽回那猛烈的大浪头本来就不容易 了,想用石头来填平大海最终又怎能 填得了呢?这是指黄河水势极猛,治 之不易 。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两句转 接很自然; 但从这问题的提出来看, 却显得有点突兀。为什么不提别的而 提起挽澜填海来呢?这就不能不使读 者感到奇怪,这,很有吸引力。接下 去,作者解答了:“最堪怜、断岸泣 遗黎,悲难诉。”“断岸” ,即决 堤。“遗黎”,遗留下来的黎民。黎 民,即庶民。这两句是说,最值得怜 悯的是黄河决堤后遗留下来的那些哭 泣的老百姓,他们的悲惨苦难是难以 倾诉的。这既点明了要治理黄河的原 因;同时也指出了洪水泛滥,使得黄 河两岸几乎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给 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祸害。作者对 这种悲惨现实表示了深切的关注,也 隐含着对清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不 治理黄河的谴责。而这意思明显地表 现在下片里。

下片一换头就说:“待议浚,茫 无路。待议塞,浑无绪。”这是紧接 上片黄河的怒浪和急流,谈到治河的 争议。这四句是说:廷议治黄对策, 要商量疏浚河道嘛,河水茫茫无路可 通;要商量堵塞洪水,也全无头绪。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埋怨、指责的语 气,含有对清统治者的庸懦无能、束 手无策的隐讽。所以,接下去写道: “问年来谁是,济川才具?”请问, 近年来谁是具备治黄才能的人物呢? 这一反问,象是当时完全没有人懂得 治理黄河。其实,这是作者对清统治 者让黄河泛滥为灾、不予治理的不满 情绪的一种表现。这种不满,无疑是 由于他对受害的灾民的同情心所促成 的。作者这次渡黄河正好遇雨:“细 雨绨袍全湿透,斜风破帽惊吹去。” “绨袍”,是厚缯做的袍子。这两句 写的是作者自己,意思是说,天下着 毛毛小雨,身上的袍子全都湿透了, 头上戴的破帽也差点被斜风吹掉,表 现出作者当时的狼狈象。然而,在 他看来,这比之黄河两岸受灾人民的 苦况,又算得什么! 所以,他最后写 道:“恁艰辛、犹自喜身闲,同鸥 鹭。”尽管是那么艰辛,我还是暗自高 兴自身的安闲,同海鸥、白鹭一样自 由自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身 闲”自在,和人民的苦难对比,更可 见出他对黄河两岸受灾人民的深厚同 情。而这一点,正表现出他是位有良心 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决不会因为自己 “身闲”而忘记了人民的苦痛。结句 与白居易《观刈麦》结尾的“曾不事 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几句相类似,同是通过自己境况的叙 述,表现出对贫困农民的同情。但白 诗有“念此私自愧”,而孙词却只是 “犹自喜身闲”,感情就远不如白氏 的深刻了。

全词围绕着渡黄河进行描写、叙 议和抒情。在熟滥的题材上,力扫成 式,锐意刷新。表面上写渡黄河,实 际上是写黄河两岸灾民的悲惨生活, 揭露清统治者的罪恶。不过写得委 婉、含蓄,音在弦外。但正因为这 样,深化了词的意义,增强了词的艺 术感染力。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