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客窗初夏触景思乡
地尽天连蜀。听啼鹃、几声催放,四山踯躅。看 到此花人情倦,翻爱阴阴夏木。来掩映、隔窗棋 局。翠叶枝头红相亚,尽殷鲜不受蜂须触。一颗 颗,荆桃熟。
露梢添引光如沐。只从它、出 阶成笋,出墙成竹。游子新来田园梦,长绕采桑 邻曲。镇邂逅、村妆不俗。插鬓野芳风吹堕,乍 归来微雨鸠鸣屋。裙共草,一般绿。
此词写离愁乡思,作于康熙二十 一年(1683)三、四月间。是时,持 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刚平定不 久,投笔从戎的作者入邑人贵州巡抚 杨雍建幕三年后,一囊一剑,“万里归 装待发”,正迫切希望重见海宁山水 与日夜思念的亲朋故旧。
按词谱,此调属单起,一般应开 门见山,笼罩全篇。作者一出手便自 不凡。“地尽天连蜀”,起句视野开 阔,苍莽雄浑,足以引领全篇。曰 “地尽”,写贵阳地处僻远; 曰“连 蜀”,谓贵州区域深广。作者大笔如 椽,挥落空间,先就造成故乡海宁与边 陲云贵相距万里之遥这一地理环境上 的巨大落差,为下文思乡之情的抒 写铺垫蓄势。其下“听啼鹃”五句扣 题搭额,从正面实写“触景思乡”, 托物言情。“啼鹃”即杜鹃,亦作子 规,别名杜宇。“踯躅”即山踯躅,犹杜 鹃花,别称红踯躅、山石榴,又名映 山红。花时满山遍野,云蒸霞蔚,尤 以云贵四川为盛。而由于“望帝”的 传说,此花此鸟历来又与思乡哀怨之 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太平御览》 卷一六六引杨雄《蜀王本纪》:“蜀 有王曰杜宇……号曰望帝,移居郫 邑。”又引《十三州志》:“望帝使 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 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 亡去,化为子规。”春暮则鸣,啼声 凄绝,如唤“子归”,蜀人怜之。李 白有《宣城见杜鹃花》诗:“蜀国曾 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 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此时 有家归未得的词人,“看到此花人情 倦”,萌动乡思,归心似箭。故而同是 红色花果,他便不喜杜鹃,“翻爱” 樱桃。据《尔雅》:“楔,荆桃也。” 孙炎注:“即今樱桃也。”《礼记·月 令》:“仲夏之月 (夏历四月) ,天子 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郑 注:“含桃,今之樱桃也。”又,《太 平御览》卷九六九引傅咸《粘蝉赋 序》云:“樱桃为树则多荫,为果则 先熟,故种之于厅事前,以盛暑逍遥 其下。”而“隔窗棋局”句亦並非虚 设泛写。“长日惟消棋局”,这既是 作者“倦”於作客的反映,亦是他知 弈善弈的一个证明。围棋在我国历史 悠久,有清一代的文人学土如钱谦 益、吴伟业、赵执信、彭孙遹、杭世 骏、袁枚、张问陶等,均嗜好博弈。 初白亦然,其《饯别缪湘芷》诗云: “擘纸联吟豪斗健,围棋赌酒怯饶 先。”自注:“时与匠门(张大受) 对局赌酒,互有胜负。”而一代国手 范西屏、施襄夏,则正是作者的后辈 同乡。“翠叶枝头红相亚”下四句, 敷言夏景,续写樱桃,以花红果熟暗 寓事毕当归,以所爱之物反衬所倦之 情,笔墨所至,仍围绕“触景思乡” 四字。过拍“一颗颗,荆桃熟”,具 体由物候交待了节令: 时当在三月 尾、四月头也。
换头“露梢添引光如沐”三句亦 写景,然所写已非眼前景,乃回顾想 象相隔万里之遥的江南家园风景。从 反面落笔叙写乡思离愁,一近一远, 一虚一实,虚实相间,以虚衬实,愈 见其笔势轻灵矫健而意脉仍自相连不 断。“游子新来田园梦”二句,植根 上片“听啼鹃”,“看踯躅”。由闻 及见,由见及思,复由思入梦,行文 脉络清晰可循,其抒写之情由此如在 地螺旋,“愈拶愈紧,愈转愈深”。 “镇邂逅”下五句,笔墨如画,意境 优美,神韵悠然,耐人寻味。烟雨迷 蒙,鸠鸣茅屋,采桑人归,插鬓花 落,裙草共绿,这一切陡然出现在苦 苦思归的客子面前,怎能不激起其内 心的巨大波澜?这一令人魂销心醉的 美妙幻景的描绘编织,明显地加重了 全词乡思离愁的浓郁气氛,从而化实 为虚,虚实互融,达到了梦幻与真实 融合为一体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作者的这一艺术手法与杜牧《南 陵道中》一诗所写: “正是客心孤迥 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可谓有异曲 同工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评说此诗云:“《南陵道中》后二句 尤神韵悠然。意谓客怀孤寂之时,彼 美谁家,江楼独倚,因红袖之当前, 忆绿窗之人远,遂引起乡愁。云鬟玉 臂,遥念伊人,客心更无以自聊矣。” 稍有不同者,一为所见,一为所梦; 一为红袖,一为绿裙; 一凭楼独眺, 一采桑乍归耳。据初白《先室陆孺人 行略》: “己未夏,同邑杨以斋出抚 贵阳,余慨然发从游之志。是时,疆 场未靖,豺虎塞涂,戚党交好,多来 阻行,余故因循久之。孺人初亦以浪 游为戒,既而独立劝驾曰:‘丈夫年方 壮,不于此时审出处,宁能老死牖下 耶?且所以踌躇者,非以家贫子幼故 耶?君第行,勿以为虑。’余感其语, 遂决策远行。”(《敬业堂文集》卷 下)可见,陆氏深明大义,非同凡俗。 作者所以能匹马躬履戎行,毅然以一 介书生从军入幕,直接参与讨伐吴三 桂余部的战争,与这位贤夫人的全力 支持大有关系。词的歇拍“裙共草,一 般绿”,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睽别三 载的妻子的深切思念和怀恋之情。这 种情思寄托,通过中间媒介——“村 妆不俗”的采桑姑而传达,景语含情, 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收到了强 烈的艺术效果。
统观全词,语言本色,结构精 巧,色彩绚丽,意味深长,吟诵时诚 有“好诗不厌百回读”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