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王府基怀古
记白驹兵,齐云火,一晌繁华何处? 宫基春草 绿,任莺歌花笑,更无人妒。石马苔缠,铜仙泪 滴,糜鹿也曾游否? 英雄消沈尽,问当年割据, 霸图谁误? 但赢得凄凉,五更霜角,满城风絮。
乾坤真逆旅! 看濠泗楼橹横江渡。又转眼、 灰飞玉座,雨冷金沟,叹神京不堪重顾。万朵愁 云涌,还悄把、蒋陵遮住。接直北煤山路。兴亡 弹指,何况张王非故? 江南庾郎一赋。
题目中所说的“王府基”,指的 是苏州(元末称平江)张士诚王府的 遗址。
元代末年,江淮以南出现了韩林 儿、郭子兴、朱元璋、徐寿辉、陈友 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群雄割据,互 相攻伐的局面。张士诚是泰州白驹场 (今属江苏大丰)人,贩盐为业。 1353年率盐丁起义,攻占高邮等地。 次年称诚王,国号周。1356年定都平 江(今江苏苏州市),改为隆平郡。 1363年自立为吴王,民间称之为东吴 (1364年正月朱元璋也自立为吴王, 民间称之为西吴),割据范围南到浙 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 部。1367年朱元璋攻克平江,执张士 诚,解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张拒 不投降,被乱棍打死(一说自缢死)。 苏州旧吴县子城上有座齐云楼,古名 月华楼,唐曹恭王所建,后又名飞云 阁。城破之日,张士诚一把火把自己 的妻妾眷属烧死在这里。宣告了东吴 的覆灭。
词的第一句写了张士诚自起兵到 覆灭的全过程。张士诚割据的区域盛 产粮食,又有鱼盐桑麻之利,极为富 庶。士诚号令不严,赏罚不明,将军 大臣们修府第,建园池,沉溺于声色 宴乐之中,一时上下腐化,终致灭 亡。词作者说,从白驹场兴义兵,到 齐云楼一把火,当年繁华兴盛的景 象,转眼间到哪里去了呢? 二、三句 写王府基荒凉残破的景象。王宫只剩 下残垣断础,淹没在碧绿的春草之 中。莺鸟在树上婉转歌唱,花朵在枝 头展开笑靥,可是这一切再也没有人 去羡慕嫉妒了。陵墓的石马已经被青 苔缠裹,说明无人管理,自然荒凉; 宫中的铜仙还在潸然滴泪,表明亡国 之痛,至今未消;那自在悠闲的麋鹿 是否也曾经来到此地游玩过?无关之 物,无关之事,更激起作者相关之 情。石马,指张士诚母亲曹氏的墓, 在平江城外。朱元璋围平江时,曾严 令士兵不许侵毁。铜仙泪滴,用魏明 帝迁徙汉建章宫内金铜仙人承露盘的 故事,暗指张士诚被俘送应天。唐李 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云:“既拆 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这个 故事常被用来表达亡国之恸。第四 句,回顾历史,发出深沉的疑问。当 年割据的各路英雄,都已经消亡净 尽,他们称霸主盟的宏图大业到底是 谁断送的呢? “消沈”即“消沉”, 今义为情绪低落,在词中作消亡解, 这一句有问无答,作者本意不在、也 不可能给予明确的回答; 惟其有问无 答,才更显得感慨无端,苍茫无际。 第五句复以眼前凄凉景象收束上片。 “赢得”,似扬实抑,古诗词中经 常这样使用,其意同于“落得”。 “但”字一下,言除了无端的愁绪, 此外更无所有。在凄清的霜晨,城头 传来如泣如诉的角号声; 满城纷乱的 柳絮和落花在风中搅动飘飞。八个字 以可见可闻可感可信的具体事物体现 了无迹可求、难以捉摸的感情,亦情 亦景,情景交融。“满城风絮”是宋 贺铸《横塘路》词中的名句。
下片从张士城东吴的兴亡写到整 个明代的兴亡。“乾坤真逆旅”,天 地之间确实是历史过客匆匆来去的旅 店! 一句感慨,既概括承揽上片,又 直接开启下片。濠水、泗水是朱元璋 家乡安徽凤阳附近的两条水道。“濠 泗楼橹横江渡”,描写朱元璋的水军 阵容,表现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力量及 其胜利进军的形势。这一句写明朝的 兴起。转眼之间,帝王的宝座化为灰 烬,宫苑溪流笼罩在一片凄风冷雨之 中,繁华的帝都已经不堪重顾。“又” 字呼应上片,言张士诚自起兵至覆亡 十四年只是“一晌”之事,朱元璋建 立的明王朝自兴至亡近三百年也只在 “转眼”之间。想到这里,作者直觉 得自己胸中郁积的哀情愁绪正化作涌 动的万朵烟云,悄悄地把蒋山(又名 钟山、紫金山,在南京)连同山脚下 明代的陵墓(有孝陵和诸功臣墓)一 起笼罩住了; 那愁云还在不停地弥漫 扩展,横亘长天,一直笼罩住正北方 向的煤山,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缢 于此,标志着明朝灭亡,如今更加 “不堪重顾”了。以上几句联缀而 下,以浓墨大笔写尽了明朝由兴到亡 的悲剧历史。以下收束。“兴亡”点 题,“弹指”回应“一晌” 、“转 眼”。“张王非故”,往昔的繁华强盛 已经不复存在了。“张王”,壮盛。 “王”,读如“旺”。结句用典,含 义深长。庾信奉南朝梁元帝之命出 使西魏,结果因梁亡而被迫留仕长 安,“位虽通显,常作乡关之思” (《北史·庾信传》),于是写了一篇 《哀江南赋》,序云:“不无危苦之 辞,惟以悲哀为主。”陈崿自比庾 信,指出这首词的主旨在于抒写自己 胸中因东吴和大明覆亡而产生的“悲 哀”之情。不仅如此。陈崿以贡生被 荐充纂修诗经馆分校,议叙知县,遽 乞归,杜门著述。细味此词,似作于 被荐之时,此词即所以陈不得已之情 者;或许作于乞归之日,此词即所以 陈乞归之志者。上片“英雄割据”云 云,似有弦外之音,暗含对于南明福 王、鲁王、唐王、桂王先后建立的地 方割据政权经验教训的回顾。联系结 句以庾郎自比,可以看出,这首词在 寄托故国之思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 对清王朝的不合作态度。
关于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色,这 里仅指出两点: 其一,欲写明朝,先 写东吴。写东吴是为了写明,又掩饰 了写明的实质,较为得体。历史跨度 很大,表现了很强的概括力。其二, 通篇紧扣“兴亡”二字,写“兴”是为 了写“亡”,才写到“兴”,立即转 笔写“亡”,对比十分强烈,有较强 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