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咏浣纱石
苧萝山畔,有当年、西子经行遗迹。霸越亡吴弹 指去,留得江山片石。土渍苔封,沙崩浪啮,磊 砢难消蚀。一拳千古,动人多少思忆。
宁料 一缕溪纱,偶然出浣,显出倾城质。今日西村何 限女,谁向尘埃物色? 石倘能言,也应似我,望 古增呜咽。精灵何在? 悄然长卧江侧。
这是一首咏物怀古之作。可以 说是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浣纱石在 浙江诸暨县城南一公里许的若耶溪 畔、砢萝山下。高约二米,上刻“浣 纱”二字,石上有亭,亭内有碑。相 传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地 方。西施名夷光,砢萝山下有施姓两 村,夷光居西村,故称西施。西施虽 生于山野,但容颜绝美。唐李白诗 云: “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 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 词的起首便点出浣纱石的所在,在苧 萝山下,这里留下了当年西施的遗 迹。“霸越亡吴”讲的是春秋时吴越 之争。吴王夫差在太湖的夫椒山大败 越兵,进而攻破越都,迫使越王勾践 屈服求和。勾践卧薪尝胆,任用贤 人,整理国政,刻苦自励,志图恢 复。并要相国范蠡在国中遍选美女, 结果西施在浣纱石上浣纱时,被范蠡 发现选中。“饰以罗縠,教以容步, 习于土城。”三年后献给吴王夫差, 夫差大悦,从此耽于女色,不理朝 政,最后终于被越国打败,吴国灭 亡,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段史 实,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 间的事。“弹指”,一弹指顷,形容 时间短暂。如今,当年在历史舞台上 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已成为过去,只留 下这青山碧水,只留下西施当年浣纱 的石头。虽然经过尘封土埋,石头上 长满了青苔,虽然为流沙所毁坏,为 浪花所侵蚀,但它傲然兀立,峻伟挺 拔(磊砢,壮大貌),仿佛向人们讲述那 个久远年代的故事。“一拳千古,动人 多少思忆”,反躬自问,精警深沉,在寥 廓的天地之间,这样一块小小的石头, 经过千年风风雨雨,它能引起人们多 少回忆,勾起人们多少思绪。词的上片 表面看是咏石,其实意在引起人们对 那段历史故事的回忆。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怀古诗常常是古为今用、借古讽 今; 咏物诗也往往是借物咏怀、抒发 心志。这首词也不例外。上片看似落 笔平实,波澜不兴,实则沉郁蕴藉, 意味隽永。读完整首词,才会认识朴 素无华的上片对于阐发题旨不可或 缺的铺垫作用。
正由于有了上片的基础,下片一 开始便连用两个反诘句式,逗出题 旨。宁料,岂料。谁能料想在一次偶 然的浣纱之中,使山野村姑西施显露 出了天生丽质,並得以凭天生丽质走 上了历史舞台呢?这里运用“倾城” 的典故形容西施的美丽。《汉书·外 戚传》记载: 一次,精通音乐的李延 年为汉武帝唱了一支歌: “北方有佳 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入城,再顾 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 再得! ”武帝十分称赞这支歌。后来 就把“倾国”、“倾城”当作美女的 代称。如果说,美丽的西施见诸世 人,是由于偶然的一次浣纱,是机遇 使然,那么作者还是赞赏这种机遇, 并期望这种机遇广被下人。然而今 天,在西施生活的西村里,还有多少 美丽的女郎,可是,又有谁去向尘世 间察访物色呢?她们只好埋没乡里, 无人知晓。这里,作者以选美喻选 才,发出了生不逢时的感慨。以美人 喻贤才,恐怕要自战国时的屈原起。 在长歌《离骚》中,可以看到他以美 人芳草自喻,而把楚国的党人比作蒿 艾和“嫉余之蛾眉”的众女。我们虽 然不大了解这位词作者的详细身世经 历,既为诸生,不仅未中科举,而且布 衣终生,显然不得志,这里从字里流 泄出郁忿难平的激烈情感,可以感受 到他怀才不遇的遭际。今昔对比,倍 增惆怅。面对现实,徒发浩叹。“石 倘能言,也应似我,望古增呜咽。” 用假定句式,道出了不易改变的现 实。浣纱石在今天,也只能象我一 样,遥望古老的过去,白白增加伤 感,呜咽悲泣。结句自问自答,把强 烈的悲郁的感情推向高峰。精灵,旧 指鬼魂神仙之类。这里代指浣纱石, 是拟人的写法,把浣纱石写成有灵魂 的灵物,似乎当年西施走出山野是得 益于它。然而,今天它的灵异又在哪 里呢?没有了,浣纱石悄悄地、一动 不动地卧伏在若耶溪边。遨游的神 思,经历了历史的回忆,回到了现 实,回到了这个使人郁郁不平的现 实,望着江边的卧石,失望、凄凉、 悲愤的情绪笼罩了心头。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 “情有所感,不能无所寄,意有所 郁,不能无所泄。”这首《念奴娇· 咏浣纱石》还是以古人酒杯,浇自己 胸中块垒之作。词意郁忿,恰是清代 “万马齐喑”环境的传神写照。而发 自作者心中的对人才的呼唤,直可以 使人想到龚自珍那“我劝天公重抖 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