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
泊 镇 海
蛟门中劈,看天边、一叶破空来,又向断矹荒 屿,泊入浪花堆。多少鲎帆疍雨,和龙吟、夜半 似惊雷。更飓风骤起,含腥带湿,白日冷于灰。
此地孙卢战后,警烽烟、几度海门开。还笑 建炎南避,君相总伧才。回首乱鸦残堞,听沉沉、 戍鼓有余哀。叹萧条身世,海天空处独衔杯。
乾隆34年(1769),黄仲则由杭 州到镇海,远眺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 了这首词。
上片写景。“蛟门中劈”,抓住 了镇海的地理特点。蛟门又名嘉门 山,矗立在距镇海约15里的东海中, 环锁海口,吐纳潮汐。“中劈” 二 字,写出了波涛海浪的气势。“看天 边、一叶破空来。”天际扁舟,穿过 蛟门驶来。蛟门地位重要,是船舶进 出镇海的必经之地,小舟裹在浪花 中,泊向“断矶荒屿”。这里,词人 由远而近,以蛟门为中心,描摹临海 所见,气势夺人。“多少鲎帆疍雨, 和龙吟、夜半似惊雷。”鲎帆,据宋 代叶廷珪《海录碎事》云:“鲎壳上 有物如角,常偃,高七八寸,每遇风 至即举扇风而行,俗呼之为鲎帆。” 昼雨,苏轼诗云:“蛮风疍雨愁黄昏。” 这里的鲎帆、疍雨,意为南方海上的 风风雨雨。到了夜深人静,这风声雨 声,似龙吟,似惊雷。突然飓风卷起 万丈波涛,海水化为一片雾沫,“含 腥带湿”,扑面而来,只觉得日色惨 淡,凉意侵人。它给予人们的感受是 震动与凄清。诗人写大海,由“浪花 堆”而龙吟、惊雷的风风雨雨到“飓 风骤起”,显现出大海动荡不定、变 幻莫测的个性。飘泊的一叶扁舟,又 是在“断矶荒屿”,风狂雨骤中颠簸 漂泊。“白日冷于灰”,寄托的是词 人萧条寂寞的感情。
下片抒情。身处镇海,心头不禁 浮现出当年这里展开的历史场面。 “孙卢战后,警烽烟、几度海门开。” 东晋隆安3年(399),孙恩从海岛率 领五斗米道徒众百余万人经镇海进攻 浙东一带,后被刘牢之击退,带了20 多万人逃往海岛。以后几年,连续不 断从海岛进攻浙东地区。元兴3年 (402),孙恩兵败自杀,卢循继续 率领徒众作战。孙恩、卢循起事,虽 然具有农民起义的性质,但由于他们 每到一地,掳掠烧杀,破坏性极大,给 当时比较富庶的浙东地区带来深重的 灾难。“几度海门开”,正是痛惜百姓 遭受的苦难。直到今天,巍巍蛟门, 滔滔海水,还在为苦难的人民作证。 “还笑建炎南避,君相总伧才。”靖 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于建炎3年 (1129)进驻江宁,不久金兵南下, 高宗由镇江、常州到杭州,一路逃 跑。金兵抵达杭州,追至绍兴、宁 波,乃至定海。宋高宗采纳宰相吕 颐浩的建议,乘船入海,漂泊到温州 避难。第二年四月,才从海上回来。 绍兴元年(1131)到杭州,准备建 都。尔后,南宋小朝廷一直不思恢 复,实行屈膝投降政策。如此君相, 岂非尽是“伧才”。往事如烟,到而 今只是“乱鸦残堞”的历史陈迹,铭 刻人们心上的是“余哀”绵绵。黄仲 则生活在乾隆“盛世”,孙卢警烽 烟、君相总伧才,虽然并不具有现实的 针对性,但毕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 苦难、指斥屈膝投降的思想感情,很 有意义。“叹萧条身世,海天空处独 衔杯。”从历史的忆会复归到现实人 生的感叹。恢宏的自然景观和历史的 沧桑变幻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感慨 万端。触动了这位天才诗人的愁绪, 于是词人只好借酒浇愁了。这里,词 人把自然、历史、人物三者并列,纵 横抒情,感情跌宕,一波三折,这无 疑是本词成功的艺术创造。